2025-06-05 信息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6月4日,生命科学学院举办第55期生命科学交叉学科青年学术沙龙,邀请了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郑宇教授及我校合成生物学学院吴志卯博士,围绕“传统发酵食品产业关键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精子鞭毛形成的分子机制-关键蛋白功能解析”开展专题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六十余人参加讲座。
郑宇教授以传统发酵食品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现状与挑战。他指出,传统发酵食品作为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健康价值,其生产过程中存在多菌种自然发酵、时空异质性大、发酵条件难以精准控制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现代化升级。郑宇教授详细介绍了以合成生物学和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发酵技术发展趋势,强调通过构建合成微生物组,实现对发酵菌群的精准调控,从而提升发酵效率、风味品质及产品安全性。他还分享了智能发酵装备、在线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辅助发酵控制系统在食醋、酱油、白酒等传统发酵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融合的广阔前景。
吴志卯博士聚焦细胞生物学领域,结合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解析了精子鞭毛的形成机制及关键蛋白的功能。他介绍了纤毛中央微管的组装与稳定机制,重点讲解了Ccdc13蛋白及其互作蛋白Spef1在调控鞭毛中央微管形成中的进化保守性作用。通过果蝇和小鼠模型的实验数据,吴志卯博士揭示了相关蛋白缺失对精子鞭毛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阐明了其在男性生殖健康中的潜在致病机理,为理解纤毛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责编 | 瑄 瑄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