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信息来源:社会史研究中心 组织部
2021年6月2日,鉴知楼一层会议室,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历史文化学院党委社会史研究中心支部书记胡英泽,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暨党史学习主题教育系列讲座——“遍地英雄下夕烟: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山西劳动英模”。
深耕党史国史研究,主题讲座常态化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社会史研究中心党支部是建立在研究所基础之上的支部,支部成员基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课程的一线授课教师、科研人员,相较于其他专业领域高校教师,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有着更为深切的认知与体悟。为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建立研学特色明显的支部,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等重大节点,支部书记胡英泽带头组织、提前谋划面向山西大学师生、山西高校党史界的“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党史、国史系列学术讲座。从“山西劳动英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史学习教育”“山西抗战”“李顺达互助组的再思考”“华北根据地”“晋绥边区货币流通”“安源工运”“中国共产党红色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土地改革运动”等内容入手,通过自身关注的问题、扎实的研究,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把学术研究、学生培养、党史教育等有机融合。
树立教研相长理念,课程思政全员化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和本分。社会史研究中心支部党员认真学习“四个统一”精神,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在支部书记胡英泽带领下,支部4名党员教师组成本科专业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思政建设小组,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党史、国史结合起来,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到教学当中。2019年,支部书记胡英泽教授牵头申报的山西省教改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获准立项。2021年,5名支部党员教师积极参加山西大学党史宣讲团,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辐射全校。老党员行龙教授带领3名青年党员讲授《山西往事》校本通识课,中国近代史、山西地方史、山西大学校史与爱国、爱晋、爱校相融通。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的“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览馆”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平台发挥学术研究、专业教育、新生入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多重作用,支部每个党员都是义务讲解员、宣传员。
夯实史料基础,为党建档使命化
社会史研究中心搜集了山西南北各地300多个村庄数千万件档案,对研究中共党史、抗日根据地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意义重大。支部坚定“为党建档,为国守史”的信念,坚持不懈开展资料搜集工作。2018年10月,在支部书记胡英泽的带领下,12名师生对岢岚县进行了集体考察,搜集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支部委员张俊峰教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山西抗日战争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这些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革命文物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搜集、整理、保存、研究档案成为一种守望和使命。
走向田野社会,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化
“走向田野与社会”是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倡导,把论文写在三晋大地上是支部党员的追求。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岢岚县脱贫工作。2018年支部书记胡英泽带领8名师生,开展“我们这一年:岢岚县扶贫攻坚典型人物访谈录”项目,组织师生多次前往岢岚县贫困山区,访问脱贫家户,总结扶贫工作,2019年3月支部书记胡英泽教授撰写的《我们这一年:岢岚县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口述史》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通过深入调研、采访,全面记录了岢岚县脱贫攻坚过程中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考察岢岚县脱贫工作以后所发生的巨大转变。2019年,时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支部书记胡英泽编著的《影像中国70年(山西卷)》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生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山西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9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与稷山县委县政府签订校县合作协议,支部5位党员教授被聘为稷山县历史文化研究智库专家,共建智库合作基地和国情教育研究基地,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此外,支部先后建立了永济、稷山、赤桥等田野实践点,促进了师生走出课堂,将专业教育、党史教育、国情省情教育融为一体。
历史文化学院党委社会史研究中心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在支部书记胡英泽的带领下,把握政治方向,立足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教研相长,注重实践,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学术研究、课程思政、社会服务的贯通与融合,坚定了理想信念,践行了“四个统一”,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