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信息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4月15日,历史文化学院123周年校庆系列讲座开讲。山西大学特聘教授、德国汉堡大学中国学教授田海以“为什么研究关公信仰”为题作讲座。
田海从信者、法士、文人、武人、商人等群体谈起,逐一分析出各个群体对关公认知的背景。他指出,目前,关公的中文研究主要集中于信仰、文学和历史三方面,但研究没有破除传统文献的影响,难以还原关公“从人到神”的发展过程。田海指出,祭祀与崇拜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有团体的核心活动。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中,关公信仰具有丰富的史料,虽然会给研究带来挑战,但可以帮助研究者回答更多历史问题,如信仰的长期历史发展与变化,各个社会层的分别信仰,男女崇拜的区别,地域信仰的区别等。田海通过关公信仰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革命。面对大量且分散的史料,田海采用“群体传记学”的方法,通过创建数据库,将地方志、碑文、文集、志怪小说等相关史料纳入其中,有效处理了信仰分布与文学流传在时间上的先后问题。通过关公崇拜的分布图、数据库等资料,田海梳理了关公崇拜的传播速度,进而提出佛教型传播、道教型传播等解释。他认为,信仰中的人神化和社会组织的构建,人神具有人的名字,但不见得有人身。人神具有移动性,能够帮助特定的团体,为地方共同体提供自我组织的核心。对人神的祭祀活动,则可以让地方社会在农村以上或以外发展出新的组织。
在交流互动环节,田海围绕道教的精英化、“共同体”概念以及关公信仰如何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构建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田海结合自身经验,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专业详细的解答,对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