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5 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教育的真谛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开阔的视野、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培育更多是靠环境和大师的熏陶。近年来,山西大学瞄准科技前沿,充分利用科研大平台和高端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立足现实需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中激发创新思维,展示前沿学术成果,探讨学术发展历程,拓宽跨学科合作,助力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夯实科研能力、砥砺学术志趣,为实现高质量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祖国永远在我心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把师生带入老一辈科学家在祖国物质基础十分薄弱、科研条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矢志献身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年代。前不久,在山西大学举办的中国科学院袁亚湘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专题报告会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徐徐展开。袁亚湘院士通过翔实的事例,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他寄语青年人要有目标、有勇气、有追求,要善于思考、勤奋学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聆听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后,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俞烁感触颇深,他感言:“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长期以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怀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务实作风不断开拓进取。科学研究始于兴趣、成于坚持,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端正自己的研究态度,从心底去喜爱自己研究的课题,不断激发自己的钻研热情。这是我听这次报告最深的体会,也将会成为我今后面对工作的标尺。”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宋佳帅表示:“老一辈科学家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他们为科学事业、祖国昌盛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一生,不畏艰难,呕心沥血。他们用一项项研究成果报效祖国,这种精神根源于祖国及其人民的复兴之梦、大国之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应该铭记老一辈科学家的付出,更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不断进取,不断突破。”
近距离感受科学大家的思考空间
“物理和生物,两个学科看起来毫无关联,却有千丝万缕的潜在联系。会飞行的生物,体重和飞行速度遵循流体力学规律,鸟群运动中蕴含统计物理规律。”中国科学院汤超院士在《物理生物学中的若干问题》学术报告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新兴交叉学科的角度介绍了“物理生物学中的若干问题”,其中包含了蛋白质折叠问题、功能和结构问题、生物网络的稳定性问题、干细胞重编程问题以及发育中的尺度不变性问题,为广大师生用物理学思想方法研究生物问题、探索生命系统中的定量规律等方面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报告最后以“什么是生命的数学语言?”“什么是生命的物理?”两个问题结尾,给师生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边惠林的思绪久久萦绕在汤超院士提出的问题里:“近距离聆听大师的讲解,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接触到了课本之外的知识,使我学会用物理的办法解决生物的问题。报告中提到‘什么是生命的物理’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就是用我们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在生物领域作出贡献以及成绩,使人类文明得以进步。”
中国科学院谢心澄院士在山西大学关于“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学术报告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量子霍尔效应的发展历程,阐释了整数和分数的量子霍尔效应与拓扑物态的紧密关联,以及基于量子霍尔效应发展拓扑量子计算的研究愿景。物理电子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孙小聪对记者说:“谢院士的报告理性而深刻,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激发了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也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只有立根于国家需求,急国家前沿科技所急,思社会进步所需,才能在中国的科研领域生根发芽,为国家和社会不同领域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课堂上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王恩哥、袁亚湘、谢心澄、汤超、吴岳良、蔡荣根、彭练矛,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张尧学、朱蓓薇……多位院士相继来到山西大学,为师生作专题报告,与师生近距离进行交流。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视野宽阔、阐述精辟。一场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理性而深刻,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前沿的科研成果,大师的娓娓道来,令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了科学的无限魅力,激发出师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大师们广博的学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睿智宽厚的师者风范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架起了与大师沟通的桥梁,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邀请大师来校讲座的同时,山西大学还在课程开发设计时聚焦并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和思维方式、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全面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这是该校的一节“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课程,课堂上气氛热烈,通过游戏接龙、游戏寻缘与临时团队组建、团队研究、团队探索和团队实战等环节,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乐趣。
“老师并不是要为我们提供准确的发展方向,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找到科学合理的创业方式。”这是自动化与软件学院2020级本科生付振完成课程之后最大的收获。2021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张骏卿从课程中学到了如何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他说:“学会去问为什么,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最重要的,不管将来遇到多少问题,要想解决就要去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学会发现和思考潜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创造价值。”
相关链接:http://sxshare.sxrbw.com/detail/paperB/190182_paperid_19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