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山大

媒体山大

智慧生活报 | 尊重科学,入脑更要入行——智慧生活报专访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定成

2022-03-16

全民科学素质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从2006年起,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就给全民科学素质提出了行动方向。在“十四五”的起点,国家的第二个行动指南《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简称《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发布。紧跟国家规划,我省也制定了《山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新的赶考之路,全民科学素质需要积累什么样的底蕴,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科技竞赛中,考出好成绩?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定成接受了本报专访。

《智慧生活报》:任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专访。请介绍一下,我国为何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任定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都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存在待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大、生态环保和民生保障及社会治理都存在短板。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3个时间节点上的目标。长远目标是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远景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近期目标即到2025年,要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国家治理方面取得新成效。

仔细分析“十四五”规划的具体内容,可以说,大都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相关。“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依赖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研发者和教育者。国家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置于规划的首要位置,把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置于特别重要的位置。这3个领域规划的实施,均以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依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5个领域的规划,都与提高全体从业者队伍,尤其是农民和产业工人及军人的科学素质密切相关。开拓对外合作新局面、建构国内发展新格局、建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等领域规划的实施成效,尤其取决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精神及利用科学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民素质两个领域,则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出直接要求。《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  年)》特别强调,科学素质是“社会文明的基础”,表明科学素质对于个体公民和社会文明来说都具有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从 2005年的1.60%、上升至2020年的10.56%。十几年来,提升了8.96个百分点。科学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必定会给全民科学素质提出新的目标。于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目标从过去的“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转变为“服务高质量发展”。

《智慧生活报》:面对“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对于个体来说,怎样就算是具备了科学素质?

任定成:科学素质说到底是人的素质。公民的科学素质,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公民,依据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思想,进行理性思考,并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更加注重基础性和能力本身。这种能力反映在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而不是通过统计几十道测试题的答对率,或者统计全国统考成绩能够表征的。

一些人可能在科学素质测评卷上答对全部问题,但遇到一些问题,就怪祖坟、住所或办公场所的风水,怪所处的时代,怪所处的社会环境,继而经常求助装神弄鬼的“大师”和各种迷信,能说他们的科学素质高吗?

有一个小伙子,在亲戚的影响下参与了听起来利息高于10%的集资游戏。前两年,他确实拿回了利息。看到自己获得了利息,就邀请更多亲朋好友加入集资队伍。结果,刚把亲戚朋友拉进去,自己也增加了投资,集资方却跑了。自己的钱没有了,害得亲戚朋友的钱也打了水漂。过后,才反思,自己之前为什么没有好好分析和判断这件看上去就漏洞百出的事情。其实,好多人不是事前不分析、判断,而是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只看眼前利益。有的甚至把一些事情寄托于权利。如果这些人具备科学素质,就会具备怀疑态度,提前分析,尊重科学,看长远利益。

我们身边有好大一群人,特别容易人云亦云,做决定前,需要看别人怎么做,自己照做。有的人甚至明明已经分析到了结果,这种结果自己又不能接受,可行动上还是跟着别人走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自己的行为方式没有尊重科学本身。

要具备科学素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尊重科学的思维方式变成一种习惯,进而内化成一种行为方式。

《智慧生活报》: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见识了很多、尝试了很多丰富多彩、眼花缭乱的“新事物”,想让自己在“新事物”丛生的时代具备科学素质,该怎样做呢?

任定成:应当保持定力。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包括科学之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把看书当成任务。这是一种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永不过时的提高科学素质的方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面对太多碎片化、娱乐性、不严谨、无深度的瞬时知识,我们尤其要静下心来,系统阅读,深入思考。我们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熟读与精思,一定能让读书人不读书的现象慢慢消失。

对于科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学生。但是有的人一辈子对科学的了解,都超不过中小学教材中的东西。有的人虽然没有认真读过教材,只是靠听课和写作业完成学习,但是这些课的内容是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作业是训练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最有效手段。好的学生,要学会自己阅读钻研教材,举一反三来提高科学素质。而不是靠又苦又累的题海战术来学习。一些教科书是浓缩结晶状态的科学,呈现的是科学的结果,隐去了科学发现的过程、科学发展中的颠覆性变化、科学大师活生生的思想,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其实,能够弥补教科书欠缺的,就是科学经典和科普作品。

我们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科普作品。科普作品要赢得读者,内容上靠的是有别于教材的新材料、新知识、新故事;形式上靠的是趣味性和可读性。很少听说某种教科书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倒是一些优秀的科普作品往往影响人的一生。不少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甚至有些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政府官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科学文明的乳汁来滋养。

学生不要把文凭当成学习动力,上班族不要把收入当成学习目标,老年人不要把学习当成累赘。任何人都要把学习当成习惯。在与书籍对话的过程中,勇于对权威持怀疑态度。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前提是不能害人)。

千万不要封闭自己,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接触新鲜事物时,产生疑问,通过学习解决疑问。而不是看到新鲜事物就退缩,当退缩成了习惯,认知就会被淘汰。

中国现在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强国“强”在哪里?不是“强”在跟随别人开辟的方向或在别人奠定的基础上做模仿性和延伸性的工作,并跟别人比指标、拼数量,而是要源源不断地贡献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原创性成果。这是用任何现行的指标,包括诺贝尔奖项,都无法衡量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公民来实现。

相关链接:尊重科学,入脑更要入行——本报专访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定成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