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大要闻

山大要闻

【山西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巡礼】系列报道(一)

2023-06-13 信息来源:宣传部 教务处 相关学院 文字:蓝匀

哲学专业:面向世界一流  培育拔尖哲学人才

“从在山西大学求学时接触到马克思的著述,一直到今天我还在北京大学从事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关系再探究的课题研究。”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85 级校友聂锦芳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过了近40个春秋,他和同道致力于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展开梳理、阐释和评论。迄今为止,聂锦芳已出版著作21部,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由聂锦芳领衔的团队推出12卷本、近600万字的《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被评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专门探究马克思本人著述及其思想最集中、最系统和篇幅最大的研究成果之一”。

伴随着优秀的哲学人才和一大批影响社会进程和学术发展的思想成果,从1902年山西大学堂中斋“德行科”到2022年山西大学哲学“一流学科”,山西大学哲学逐渐从一个身处黄土高原的地方性学科走上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舞台。


一流学科助力助推

山西大学哲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有深厚的历史积淀,1980年建系,2000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获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成为唯一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的人文学科,2020年获批全国哲学学科唯一的、同时也是山西省文科唯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哲学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学科2022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哲学专业是“山西大学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山西省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强大的学科平台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山西大学哲学专业围绕学科特色研究方向打造高水平科研和育人团队,突出战略团队、重大项目、高端平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创新科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引导教师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将前沿领域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助推拔尖人才培养。


一流师资赋力赋能

高水平的师资为研究型、创新性哲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哲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84%,全职外籍教师3人。拥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工程首席专家、全国四个一批和文化名家等各类高端人才40余人。2022年郭贵春教授领衔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年来,哲学专业坚持围绕学科特色研究方向打造高水平科研和育人团队,突出战略团队、重大项目、高端平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教学,承担了科学哲学课程模块的教学任务,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开设18门专业选修课,例如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翻译与研究”开设中英文原著研读课程。殷杰教授的成果《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建构》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其领导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团队翻译出版社会科学哲学译丛13部,其中经典教材3部,开设4门社会科学哲学相关课程。认知哲学团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工认知对自然认知挑战的哲学研究”,开设相关前沿和交叉学科课程7门,出版认知哲学丛书9部,译丛13部,编写教材2部,翻译教材2部。一流的师资与丰硕的学术成果强有力地支撑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依托强有力的学科综合实力和特色方向,哲学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凝练“科学哲学+”模式,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人才。


一流课程续力续航

课程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连接点和纽带,也是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切入点。哲学专业面向国家和山西社会发展需求,以课程为纽带,促进学科建设资源和专业建设资源的相互转化。“教会青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教会他们认识和理解某个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要重要得多。”作为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哲学概论》的授课老师,王航赞教授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他将参与的多项专业课程研究和改革建设成果融入《哲学概论》课。课程紧紧依据哲学的学科特征,立足人的思考本性,以对时代论题与观念的思考确立、辩护人的合理性状态,形成了“学以成人”的思政建设目标,用科学的哲学理论解释现实,推进价值认同,培育家国情怀。本科生孙菁谈了她的收获:“通过学习和比较中西方哲学,我们既要保持文化主体性,又要具备现代视野。要在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同时,哲学专业以“1+1+2”人才培养模式(大一文史哲大类培养+大二哲学核心课教学+大三大四专业课教学)改革为牵引,全方位强化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打通院所隔阂,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夯实专业基础,强化科研训练,提升哲学素养,致力于培养熟练掌握哲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哲学思辨与分析能力、学术表达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型哲学人才。

近五年,哲学专业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3项,其中指令性课题2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共享课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哲学专业本科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奖项,近年来升学率稳定在50%左右。



化学专业:体察科学奥秘  激发创新能力

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上,化学化工学院梁琪、刘涛、常瑞雪的参赛作品“[Co(Ⅱ)Salen]配合物的制备及载氧实验装置的改进”和黄 冰、蒋悦、王子为的参赛作品“基于智能手机的丙酮碘化反应改进实验”先后斩获特等奖。

“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导师从大一开始指导我们的学业,从大二开始在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

“这次比赛让我更加切身体会到了化学的奥妙,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化学研究,继续探索化学奥秘的决心。”

每一场专业实验、每一轮数据打磨、每一次现象分析……背后都体现出了师生坚实的理论素养、严谨的科研水平与进取的创新精神。

化学化工学院在夯实学生学科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得更多同学在本科阶段就感受到科研的魅力,逐渐树立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治学态度。


平台+名师 打造产学研开放办学体系

山西大学化学专业源于百年老校山西大学理化系,1934年化学专业开设,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化学专业先后被评为山西省优秀特色专业、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并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的化学一级学科拥有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一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工程中心,拥有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政府特贴专家、山西省教学名师等各类国家和省级人才。形成了院所融合、全员参与的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突出创新、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扎实的实验实践体系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办学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共计50余项,承担各类省级科研项目200余项,ESI排名连续10年位于前1%(目前为3.5‰),并支持我校“工程、材料、环境”学科进入ESI前1%。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批省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1门课程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课程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2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共享建设课程。专业力求让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内容充分体现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和相关行业趋势。2019级化学专业樊宇霞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她对四年的本科学习深有感触:“老师们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在与同学的合作中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课堂上讲授的科学前沿问题让我对化学领域的研究有了初步的认知。在学院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系列实验也为我选择研究方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原理+实践 突出创新性科学思维养成

化学专业面向国家和山西转型发展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价值导向、知识构筑、创新引领、能力养成”为出发点,夯实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强化化学实验、实践训练,突出创新性科学思维养成,提高运用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致力于培养拥有“知识-实践-创新”一体化能力结构且德行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注重与学科建设的互融促进,以学促研,以研带学,通过一体化建设使创新教育和创新发展贯穿于学生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实习实践-科研项目-科技竞赛”联动式的创新模式,着力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让学生体察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并结合各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近五年,本专业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多次获奖。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项;本科生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次,参与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人文+科学 培养特色鲜明应用型人才

化学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与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拥有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创新思维与能力,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通过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成为能在化学及相关的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化学化工、生物、环境、材料等行业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管理工作的高水平、特色性应用型人才。化学专业2005级毕业生胡玉良一直从事防化计量测试技术及管理工作,他回忆起母校对他的培养:”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素养和科技报国的信念,是我在山西大学四年专业学习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学院系统、全面、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我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感恩母校。”

近五年,化学专业毕业生以“升学”和“单位就业”为主要去向。平均升学率41%,其中80%以上进入国内一流院校及科研机构深造学习,毕业生主要从事于行政、教育、化工、环境等行业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向能源电力行业 培养卓越工程师

“在成长的年纪,我遇到了一些好老师、好同学,在他们的指导和激励下,我认真地求学、思考;在工作的岁月,我投身于国家的电力事业,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宏大事业联系在一起,是心之所往,也是命运之所归。”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专家、1981级校友张东霞教授级高工从求学到工作至今几十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数十项。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回首这些年,变化的是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不变的是不断探索新知的追求,这些都是母校教会我的”,山西昔阳华新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级校友汝浩,毕业后一直投身于燃气发电行业,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创立了“汝浩技能大师工作室”。

山西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服务电力行业为己任,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对接世界。在长期的治学与发展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力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在全国电力行业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凸显。


人才培养:重基础  宽口径  强实践  求创新

山西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由山西省电力局直管。2014年,在与山西大学合作办教育的基础上,经山西省政府、国家教育部批准,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并入山西大学,山西大学电气学科的办学水平也上了新的台阶,先后在2019年获批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有机统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主动服务与支撑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培养学生电气工程能力这条主线,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经过基础能力和素质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三个阶段,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认识与实践结合、仿真与现场结合、校内课堂与企业实训结合、竞赛与教学结合,实现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基础型拔尖人才与复合型卓越人才的总目标。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发电企业与电气设备产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电气传动与控制系统产业等领域,从事电力规划设计、电气设备制造、厂网建设、电力系统调试、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和检修试验以及电力市场交易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师资队伍: 增强学生工程能力与工程素质

强化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师资是关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准则,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具有能源电力行业的针对性、专业适应性和发展持续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高级指导教师、注册电气工程师,又有山西省教学名师、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宋显锦是“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讲老师,他将课程所涉及的多种电路拓扑、波形变换及应用案例采用Web Server技术构建在云端服务上,相当于每一个学生都可建立自己的虚拟仿真实验室,随时随地根据课程进度做实验,直观观察波形变换过程。这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兴趣,许多学子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了进一步优化现有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强化师资力量,增强专业实力,专业重视扩大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国网山西电科院等企业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他们参与专业教学工作,开设专业前沿讲座,指导毕业设计和实习。2018级毕业生李德伟现在华北电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对母校的培养充满感激:“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从基础理论课到专业实践能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工程能力逐渐提高,工程思维逐步构建。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很多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对我们在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实习实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山西省能源转型发展和国家能源基地建设,面向能源电力、电工装备制造等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课程专业学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融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改革,凝练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2019级本科生冯越云保研至北京交通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四年的专业学习使他收获颇深:“学院不仅安排有金工实习、电厂实习等,还有关于电路、电机、电气控制、电力电子等实验,使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教学实习基地是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学院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中心和山西大学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仿真研发创新平台,并且与太原南瑞继保电力有限公司、山西京能吕临发电有限公司、山西正和热电工程有限公司、晋中市瑞阳热电联产供热有限责任公司等分别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2019级本科生赵猛鑫现已签约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钦州新区供电局。大学期间,他最难忘的是学校开设的一系列实习和实践课程:“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中,我们亲自操作,甚至是拆装设备和排除故障,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对我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帮助非常大,也令我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更加清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现已遍布全国电力行业,其中以山西省电力行业就业者居多,多数人已先后成为了电力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