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信息来源: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
韩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兼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货币金融史、灾害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专题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曾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三等奖。
作为科研为主型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刻苦、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自身发展与山大历史学学科的优势方向紧密结合,认真履行立德树人的教师职责,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坚定政治立场 恪守师风师德
在思想政治方面,韩祥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员意识,强化党性观念,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信念坚定。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高水平、严标准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师德师风方面,韩祥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树立了坚定的教育事业心。
在课程教学与日常工作中,韩祥坚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敬岗爱业、严于律己、修德树人、服从组织,能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和学校的各项制度,同时具有团队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向优秀职工看齐,加强与其他同志的交流、学习,以实际行动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曾获得2018年度山西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所在的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史研究中心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山西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潜心学术研究 推进科研创新
近5年来,韩祥以学科交叉的视野努力拓展近代华北社会经济史研究,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近代华北小额通货与城乡货币体系变迁研究1851-1937》,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近代山西币制改革中的农村融资转型研究》,以及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横向项目1项《1936-1949年中国白银存量研究》。韩祥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委托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并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参加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些项目既推动了其对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灾害史、社会史的深入研究,也深化了其与相关领域前辈学者的跨学科合作。
在科研成果上,近5年来韩祥共发表专题学术论文7篇,其中高水平论文5篇,主要发表在历史学专业期刊上。韩祥的学术研究关注近代动荡社会中城乡货币流通变动、政府币制改革与国家灾害治理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铜元何以占领农村:清末民初华北小额通货的流通与更替》《庚子之后制钱铸造体系的规复与解体》《近代山西城乡货币体系变迁初探1894-1927》等文,系统论述了清末民初的动荡社会中华北小额通货的更替与城乡货币体系的变迁,以及此种变动与历史重大事件、底层民众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甲午战后全国性钱荒危机的爆发及其对城乡社会的冲击》《清末小额通货更替与灾赈货币流通转型》等文,则深入探讨了战争与灾荒对全国货币流通的冲击、晚清灾害赈济中的货币流通规律、灾赈绩效以及近代灾赈体系的转型问题。上述成果均围绕华北货币金融史、灾害史展开,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优势及风格,在学界相关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了同行前辈的较高评价。如1篇发表在历史学权威期刊《历史研究》;2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1篇被中国社科院《2020年历史学研究发展报告》收录并评介。
注重教研相长 践行社会服务
自2016年来,韩祥与同事为历史学专业本科生讲授必修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授课方法上采用课程讲授与国史文本阅读、学生分组讨论等互动方式,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历年教学评教稳定在90分以上。2022年以来,为硕士生开设专业课《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为博士生开设了专业课《中国社会史前沿问题》,通过讲授国内外社会史、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前沿动态,引导研究生结合自身选题进行专题性小组讨论与学术训练,获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在学生培养上,目前有在读博士生2名、在读硕士生5名,已培养毕业硕士生5名,其中1人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人获得山西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已指导12位本科生顺利毕业,其中5位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在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上,韩祥积极将个人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工作之中,并将课堂讨论的专题内容来拓展自身的研究方向,从而实现教研相长,主要从两个方面尝试突破现有研究与教学的局限。首先,初步建立了历史视野下的“灾害货币学”研究框架。以各类灾害中城乡货币流通变动为主要线索,将以往视为纯经济领域中的货币问题纳入到不断变动的近代“灾荒社会”中,具体考察灾害中的货币赈济思想及其实践、钱粮市场与城乡货币流通链条变动,以及币制改革与货币更替对赈灾货币流通转型的重要影响,并通过清代民国时期的灾害实例进行细致剖析,从而逐步建立“灾害货币学”的研究框架,尝试进行理论提升。其次,提出了“小额通货”“城乡货币体系”等概念,拓展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充当底层民众主体货币的小额通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城乡小额通货的快速更替,对晚清民国时期城乡货币体系的变迁进行历时性考察,细致分析战争、灾荒、政治更迭、经济危机等动荡因素与小额通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考察城乡货币体系发生的阶段性变迁及其对城乡贸易、农民税赋、农村金融产生的广泛影响。这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对学科前沿动态的认知与讨论水平,另一方面也推动学生与老师在相关薄弱领域实现学术突破,为推进学界货币金融史、灾害史、社会史、农村经济史的交叉研究作出一定的学术贡献。
在社会服务方面,2016-2024年间,韩祥参与组织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1-8届“灾害与历史”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先后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473位硕博研究生、博士后、青年教师开设系列专题讲座,激发新一代中国灾害史研究人才的学术创造力,推动灾害史研究的多学科互动,增强了灾害史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2021年,韩祥受聘为山西大学党史宣讲团成员,先后为山西省人防、中石油山西分公司、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等6家单位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在传承红色基因、增进社会共识、培育时代新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22年开始,韩祥参与了中国金融培训中心“货币史研究”培训项目,为银行系统的干部人员培训“货币史”课程。
此外,韩祥秉持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理念,积极参与了单位组织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5年赴浮山县、2017年赴绛县、2023年赴晋中市太谷区、2024年赴祁县,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发展以及民众生活状况,抢救式保护整理各类民间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挖掘与弘扬地方文化,助力山西乡村振兴。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扎实治学、立德修身、教书育人是教师一生的使命。韩祥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今后将以更加优秀的科研、教学和育人成果为山西大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责编 | 瑄 瑄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