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信息来源: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
邢媛,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在山西大学任教38年,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文化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主持、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主持完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在《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6部,出版教育教学专著《始与行的辩证法》1部。曾分别多次获得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山西省委宣传部社会调查一等奖等;独立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挑战杯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兴晋杯”特等奖、一等奖等;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连续多年指导本科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务本弘道立一线 用心施教重精微
30多年如一日,邢媛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优势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学生的理想人格培养和专业理想建设相融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怀、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其颇具理想主义的教育实践情怀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邢媛爱岗敬业,帮助学生不厌其烦、润物无声。任教38年来,为哲学、社会学类本科生开设“哲学概论”等课程10余门,为非哲学专业类学生开设了“哲学与生活”等全校性通识课三门,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前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6门课程。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成人成才的方法、路径,注重引导、培育学生专业认同基础上的专业情感,并以此激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内驱力和高目标期待。在长期的教学和与学生的沟通接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学习困惑、生活困难。针对发现的问题或现象,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休息时间,主动约请相关学生谈心谈话,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知识获得的方法困惑、提升理解问题的能力、走出不健康信息引发的迷茫、打破自我认识的局限,摆脱不健康、不积极心态的束缚,使一些学生不仅不再摆烂、躺平,甚至由厌学转为爱学、好学。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关怀相结合、学生成人与成才相统一、教师言行垂范和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相统一、教育教学创新和师生生命实现力相辅,把对学生的热爱、对岗位的责任感、职业的使命感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用心、用情。
分类教化倾真知 随风润物在真情
在哲学史上,有一句几乎被大众熟知的名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它时刻提醒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教学的人,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每一届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差异,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性差异、专业化思维的差异、专业期待的差异等,即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历程的差异、人生理想的不同等,都会影响他们对待课程、课堂的态度、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教学环节中的投入参与度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认真准备每一堂课。
针对本专业学生、文史专业的学生、全校通识课的学生或学历层次的不同,分门别类地组织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针对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在重视讲授哲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们培育哲学思维的素养,努力地使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在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即抓住主要矛盾、核心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其以点带面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增强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思维对其所学专业的助力功能。一些学生,如美术学院、文学院、物电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生,通过“哲学与生活”等课程的学习,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或增加了专业志向,以邮件、微信短信等不同形式,写了很多收获性成长的课后感言。通识课教学也使她收获了学生的认同与信任,分别给不同的学生写了或外推考研、或出国留学的推荐信,有的学生还将课程收获写成了小短文,在地方报纸上发表。
在勤勉务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她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综合成长。对一些有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除了给予心理、精神上的支持,也会力所能及地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而为了不让学生有心理负担,往往不让其知晓。有学生毕业一段时间,知晓此事后,表示这样 “保护了她的自尊心”。
教育教学是非常复杂、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是理论经由具体的学生生命体悟转化为无形但无限的生命力量的工作。因此始终保持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自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并反思总结这些经验,生成具有一定可借鉴推广的普遍性理念和方法论就很重要。邢媛先后承担了针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学历层级的省级、校级教改项目4项,并在顺利结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完善,凝练了不同层级人才成长的核心目标、实现路径等,于2023年在中译出版社出版了教育教学改革专著《识与行的辩证法》,该书社会反响良好。
成人成才要实践 知行合一自芷兰
30多年的教学生涯,使她更加切身感受到教育教学是师生生命的双向创造,这一创造过程,教师是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对专业的执着与热爱、对所讲内容的熟悉度、对理论蕴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力,不仅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如何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智慧生成,因此课堂上,师生的共同参与度,就成为培养学生的关键一环。为此,社会热点、社会焦点的专业化分析,平等开放式的课上课下讨论等方式方法被充分应用。实践证明,不仅对于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观察、理解、解释社会现象效果很好,而且对于筑牢学生专业兴趣、激发专业情感认同都非常有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的责任也更加重要和突出。因此仅仅重视课堂教育教学远远不够,课下课外的实践教育对于学生成人成才而言,是更加全面的创造性锤炼。为此,连续10余年,她都保持每年至少指导一项本科生科研训练,近5年来,从2020年的《劳动教育之于大学生自我成长研究》到2024年的《深挖山西神话旅游价值助力山西旅游业发展》,每年至少指导一项本科生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且结项成果均为优秀。
通过科研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找到了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方法、路径等,使学生现实地感受到了专业和社会需要的结合所在,同时,学生还可以使其掌握的知识得到实践检验,助力他们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储备。事实证明,经过科研训练的学生,升学更受欢迎,直接就业更能较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从新生一入学,她第一时间组织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对上大学的自我期待,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对他们的期待要求,并跟进监督。5年来,坚持开学、考前一个月的团队见面会,不定期分别和指导的学生见面,了解其学习生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性解决,鼓励每一位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社团和社会志愿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性的交往实践中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全面成长,并利用团队文化优势,借助优秀毕业学生的成长故事,激励其他人追求进步。
在团队中,大力倡导共享共助、美美与共的卓越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保持自我优势和相互学习。到目前为止,已经毕业的学业本科生,全部免推到外校和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或直接工作、或继续读博,100%就业。2021年指导的一名博士获得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通过课上课下,学校内外等时空的组合,努力引导学生将知识获得、创新能力、人格建构和社会关怀,既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不断走向卓越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实践不断地强化了学生知行统一。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是教师知行合一行本分的过程,是教师角色职责充分实现的过程。当然,也是教师成为好老师、大先生的过程。
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教育者自己也要不断地发展自我,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实践中锻炼提升。作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发挥好专业优势,努力地多渠道、多途径地做好社会服务。近年来,不仅为社区、企业等开展了文化建设、四史教育等培训,十余次接受新华社山西分社不同记者、不同主题的热点采访,其中一些采访内容上了内参,一些刊登在《半月谈》等;围绕山西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撰写山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篇文章,有被学习强国收录的,也有被其他省市相关网络板块转载。社会服务为教师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也为教师提供了社会化教育的大讲台。
邢媛深知,务本弘道、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中的恪尽职守,是成为“大先生”“好老师”的内涵规定和本质要求。她将继续在高等教育这一崇高神圣的职业道路上孜孜以求。
责编 | 蓝 匀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