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信息来源:校报记者团 文字:刘贝贝 安子盈 刘新柯 武栗如 鄢祉彤
千磨万砺,玉汝于成。近日,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新闻学院丁淏轩、皇甫钰彦、高舒悦、谷峡、范例例五位同学协作完成的“1290000000人次!文博热引领文化新质生产力”数据新闻长图入选“网络正能量图片”类别优秀作品,系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作品。现在,让我们一同从他们的故事中,探寻成功的密码。
三晋瑰宝启灵感 数字叙事辟新局
假期期间,新闻学院研究生丁淏轩在参观山西博物馆时被馆内文物深深吸引。馆内丰富精妙的文物陈列、生动翔实的文字介绍让他沉浸其中,而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吸引着观者对其深入了解。这些美轮美奂的历史结晶不仅令他联想到近期新闻学院所开设的“数据新闻”课程中朱元凯老师所讲授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更点燃了他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感。就这样“文博热潮”这一选题的构思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并且久久不能褪去。参观结束后,强烈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感在丁淏轩心中油然而生,他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份触动传递出去。
彼时,恰逢“数据新闻”课程布置期末作业,团队成员因课程任务聚在了一起。起初大家对选题有过争议,但当“文博热”这一观点被提出时,立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校园课程作业的开放式选题,面向社会应用的评判标准,给予了这群年轻人放飞文化理想的广阔天地。团队成员之一谷峡说道:“打造高质量作品的共同目标成为团队紧密合作的强大纽带。尽管大家都清楚前方会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每个人都满怀热情,渴望在这个项目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们在进行初步构思后,就将想法付诸实践。大家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采集、来源分析、数据清理、数据分析后发现2023年我国博物馆全年接待人次高达12.9亿。此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随着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文博事业也在蓬勃发展。这让团队成员们意识到“文博热”已然成为时代趋势,一个兼具时代浪潮与文化价值的选题——“文博热”应运而生。
当数据新闻课程与“文博热”选题相遇,一群年轻人以热血和专业为纽带组成团队,踏上了用作品诠释时代文化脉搏的探索之路。从数据可视化到深层成因剖析,再到跨省博物馆对比研究,团队成员以精准分工与创新思维,携手解码“文博热”。在作品创作初期,团队成员对排版风格和主题呈现形式进行了充分讨论,共同确定了整体设计风格和思路。为了高效推进项目,团队将作品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成员依据各自专长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来完成各个模块的内容。丁淏轩和皇甫钰彦负责目录设计,并承担第一部分“文博热”现象的呈现工作;范例例同学专注于第二部分,分别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博物馆自身的创新变革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个方面,深入探究“文博热”背后的成因;谷峡和高舒悦负责第三部分,对山西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馆展开对比研究,分析山西博物馆目前的困境,对此给予案例展示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博物馆既要有文化、懂宣传,利用新媒体讲好文物故事,又要发展博物馆夜经济以丰富群众夜间生活,从而为文博事业发展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破浪前行磨意志 齐心创作绽光芒
创作之路如逆水行舟,每前进一步,都是一场劲风与海浪的博弈。团队的创作之路亦是布满了荆棘,但也正是这些磨砺,铸就了最终的成果。在当今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数据海洋浩瀚无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数据新闻课堂中所强调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成为一切数据新闻呈现的前提。为确保数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团队成员决定从官方渠道中选择可用的有效数据,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文物局等。对于部分权威性存疑的数据,团队成员们也会追根溯源,进行多渠道对比核实。真实是作品的生命之源,犹如基石之于高楼。正是这份对数据科学性的炙热追求,成为了作品突出重围、成功出圈的重要因素。
如果将准确科学的数据视为数据新闻作品的基础,那么对于数据和文案的汇总以及转变为可视化长图的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升华。她们将数据和文案转变为可视化长图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了更全面、更精准地展现微博用户对博物馆相关话题的讨论情况,成员们结合数据新闻课堂知识,深研爬虫软件,反复练习后成功制作出微博数据词云。接着运用图表和词云软件将数据进行可视化转变,最后通过作图软件完成对整个长图的创作。起初,团队成员们由于对相关软件的运用技巧掌握还不成熟,数据新闻的创作成为了一项极具难度的挑战,但成员们迎难而上,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复盘、与指导老师的探讨学习和自发集体研学,逐步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并一步步将团队默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同的创作想法,本是散落的拼图碎片。在思维的碰撞中,成员之间互相配合,拼凑出触动心灵的艺术佳作。这支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内部也曾有过不同意见,一方面是对主题的选择,每个人对此都有多重考虑,但在综合选题意义、可行性分析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后,最终确定了“文博热”这一主题。另一方面是作品呈现形式,团队成员在短视频、网页和微信公众号之间曾产生分歧。但经过讨论分析各自优劣后,最终选择了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数据新闻常用表达形式。因为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广泛的覆盖面,公众号不仅支持多种形式的内容发布,还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是此次内容呈现的最佳平台。“每一次分歧的出现都推动我们作品更好地完成,团队成员在整个过程中都能做到平等沟通、合理分工、互相理解,这也是我们作品顺利完成的关键。”高舒悦在谈到团队合作时这样说。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指导老师朱元凯给予了这支团队充分的技术支持与选题指引,叮嘱成员们要充分了解我国国情国策,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服务国家战略,探索创新新质生产力实现新路径,只有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推进创新,才能创作出紧扣时代、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新时代新闻作品。此外,在技术和思路方面,朱元凯老师提供了许多有趣且有益的建议。
作品成功入选“2024中国网络正能量图片”优秀作品,这对团队成员们来说是一次成功的经历,也为后续创作同类作品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
数字赋能文博热 青年激扬新动能
让“束之高阁”的珍稀文物“活”起来,其重点在于文物气质的分解和重构;让冰冷的数据与抽象的概念走进人们的视野,其抓手在于吸睛的标题与生动的案例。团队以古老文物为原始动力,顺应“文博热”浪潮,以“12.9亿人次年度参观量”为切入点,借“寻找博物馆显眼包”话题引入,从政策驱动、机构创新、民众参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