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信息来源:校报记者团 文字:张艺馨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山海经》以其奇特的想象,瑰丽的神话故事和磅礴的世界认知被誉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这部跨越中华上古文明的奇书,既是上古先民的“生存指南”,也是现代文明的灵感源泉,更在考古实证与跨学科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山西大学“传统文化之多维创新艺术表达”课程正是这样一把打开古老秘境的钥匙——课程借助光影展沉浸式艺术体验,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实地考证历史遗址遗迹,徒步爬山体验,艺术行为演绎等方式让学生从多维角度感知《山海经》中的古老神话,从多重视角触摸《山海经》跳动的脉搏。此刻,就让我们跟随课程团队,重新叩响《山海经》这扇古老的大门,开启这场远古文化的溯源之旅。
多维感知:解码典籍的多元之路
云雾缭绕发鸠山巅,在“传统文化之多维创新艺术表达”游学课的课堂上,老师们以天地为幕,草木为景,即兴演绎《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悲壮传奇。她们的演绎宛如未经雕琢的璞玉,迸发出原始而磅礴的生命力。这极具感染力的表演,瞬间将现场的师生拉入远古的情境,沉浸于精卫填海的故事中。通过这种震撼的即兴演绎,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山海经》“以山为史”的独特叙事,更深刻领悟到了生命的韧性。“传统文化之多维创新艺术表达”通识游学课程以贾宁凤、智和平、韩俊奇为主要责任人,并邀请校外知名学者,为学生系统解读《山海经》及其文化脉络。课程不仅重视课堂中的理论灌溉,更强调知行合一。系列专题讲座不仅溯源《山海经》的诞生过程,更聚焦于解读其中鲜活的“山西元素”,破译古老文本背后潜藏的地理密码。
对传统文化的“多维创新”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传统文化因其形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而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所不同,所以如何弥合古今,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多维表达,正是本课程的核心奥义。《山海经》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万花筒”,学界对它的定性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它是上古时期的巫书,也有学者认为它的部分内容是上古历法,还有学者认为它是古代人民对外部世界的想象。《山海经》内核的复杂性呼唤着后人从多角度去探寻它的本质。只有从这座典籍大厦的不同窗口眺望,才能窥见它的丰富和神秘。
在游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授课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输,还带领学生穿梭于山西省各地进行探索,通过“自然—人文”相结合的实地考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山海经》的文化力量与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创新表达。循着《山海经》的指引,师生们的足迹遍及雕梁画栋的晋祠、色彩斑斓的晋之源壁画博物馆等,每到一处,都有专业的讲解员为学生深入剖析文化源流与历史嬗变,并在讲解过后留出充裕时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独立解读参观地历史悠久的砖石与壁画。走出博物馆,师生共同来到人祖山,在天地间体味女娲伏羲“滚磨成婚”的古老智慧;登上发鸠山,在峰峦叠嶂中感受精卫填海的不屈意志。对此,2024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巩文静同学深有感触:“踏访这些历史遗迹,我触摸到了《山海经》在三晋大地上蓬勃的生命律动。这些神话历经千载风霜,依然如此鲜活滚烫。”
情感链接:融通外物与自我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课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的上古神话,还注重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在游学过程中,教学团队时刻引导学生与眼前之物建立心灵上的“链接”。在晋之源壁画博物馆,为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式地游览,张栎清老师设计了一个极具仪式感的环节:让每位学生都选取一幅最令自己触动的壁画,站在壁画前驻足凝神。在老师的言语引导下,学生们跨越时空阻隔,让心灵与壁上丹青“对话”,仿佛能感知古人作画时的笔触与温度。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得壁画所描绘的《山海经》形象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可感可通的生命体。
尤为引人入胜的是课程精心打造的《山海经》大型沉浸式艺术体验。它运用前沿科技与多元载体,将典籍中沉睡的神话与奇兽“唤醒”:短视频的创作让学生得以与虚拟神兽同框共舞,即时生成可分享的数字文创,让古老传说在指尖焕发新生。3D建模打印技术则将神兽线稿从平面转化为立体,学生们亲手参与设计,将脑海中的奇兽形象化为触手可及的个性化模型,完美融合了古典意蕴与现代审美。艺术展区更是匠心独运,数字屏六面镜营造出全包裹式的奇幻空间,辅以偏光镜等光影魔法,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沉浸式场景,让学子们仿佛置身于《山海经》描绘的奇丽世界,亲身感受《山海经》的古老魅力。
课程中最富诗意与哲思的设计之一,莫过于“北斗七星”的星空演绎。在一个夜晚,师生们齐聚三益书院,仰望浩瀚的星空,七位同学化身为北斗七星,在老师的指引下精准站位,以身体丈量宇宙的尺度。这种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巧妙调动多感官参与,将抽象的星图转化为生动的空间认知,游戏化的形式极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参与感与协作意识。相较于被动聆听,亲身体验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渴望。2024级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杨尊昊同学在体验后动情地说:“当我脚踏厚土,仰望那与我‘扮演’之星遥遥相映的北斗时,一种与自然、与历史交汇的强烈情感奔涌而至——敬畏、感动、对先民智慧的无限崇拜。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千年,与他们共沐同一片星光,共踏同一方大地。”
寻根问祖:赓续中华文化血脉
“传统文化之多维创新艺术表达”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最终指向了一个时代命题:如何让沉淀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全球化浪潮中焕发新生、走向世界?如何以创新性的艺术语言,激活古老智慧的生命力,使其跨越时空阻隔,与世界共鸣?针对这一痛点,课程构建了一个以女娲信仰为体系的“核心圣地”,以垣曲、万荣、吉县为人字形格局,串联起造人、补天、掌大地的宇宙观,实现女娲神话体系的三重演进。中华传统文化,从此不再是典籍里轻描淡写的几行字,而是可以用脚步去丈量、用双眼凝视、用心灵感悟的鲜活存在。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吉县的人祖山上祭拜女娲,身体力行地领会女娲造人的神话典故。香烛青烟如丝带般缠绕着殿中巍峨的女娲坐像,学生每一次躬身都仿佛在与五千年前的文明血脉共振。仪式结束后,2024级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王宏杰同学依旧伫立在祭坛前,陷入沉思。他谈到:“这次祭祖让我意识到,女娲不仅是教科书上的名字,更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明基因。”
《山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典籍之一,作为上古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们汲取灵感、探寻路径的绝佳瑰宝。2024级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的张宇馨同学感叹道:“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我以为《山海经》仅仅是一本中国古代的神话书,但是通过这次游学,我发掘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山海经》体现的是我们的先民对自然的理解,对世界万物的自由想象。它是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之树欲参天,文明之河欲致远,必先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沃土。“传统文化之多维创新艺术表达”课程的本质远不止于仅仅传授传统文化的表达技艺,它更是一场寻根铸魂的旅程。“这场游学之旅让我沉浸下来回溯典籍,触摸纹饰。正是在这深度理解与沉浸体验中,一种源自血脉、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得以凝聚、升腾。这份自信,是创新的底气,是表达的根基,更是我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的内在力量。”全程参与游学后,杨尊昊同学再次讲述着收获。课堂以多维艺术表达为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贯通课堂与田野,最终将这份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洪流,共同推动祖国在文化繁荣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在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溯源之旅中,《山海经》不再只是沉睡于典籍中的神话传说,课程通过多维创新的方式,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利用偏光技术进行的神兽互动到实地演绎北斗七星,从壁画前的凝神对话到山水间的历史追寻,我们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古老智慧,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这门课程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场心灵的觉醒——它表明中华文化的血脉从未断绝,而是在创新中生生不息。未来,山大学子将继续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以开放之姿拥抱时代,让《山海经》等文化瑰宝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民族复兴注入更深厚的精神力量。
责编 | 蓝 匀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