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三晋长城魂:走进通识课“从边墙到世界遗产:山西长城文明解码”

2025-07-26 信息来源:校报记者团 文字:​ 刘奕璐 张宛宁

多数人眼中的长城,往往是八达岭长城那般庄严肃穆、整齐壮丽的模样,却鲜有人知晓,在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藏着一段段荒烟蔓草、饱经沧桑的山西长城。它们如同一道道用坚韧与血泪编织而成的纽带,横亘在广袤的三晋大地,承载着千年边塞的风云故事。近期,山西大学推出的暑期通识游学课程“从边墙到世界遗产:山西长城文明解码”,带领20名学子踏上了一场解码之旅,在残垣断壁间触摸历史的温度,于雄关险隘中探寻文明的脉络。



走出课堂:在边塞现场展开的活态历史课

课程进行之初,20名学子齐聚忻州市长城学会。长城学会会长杨峻峰手持一根竹竿,在墙上悬挂的大幅地图上细细勾勒着长城的走向,他的方言里满是对长城的深厚情谊。“我打小在长城脚下长大,听老辈子讲长城故事,这一研究,就研究了二十多年,长城在我心中是无可替代的。”他侧过头,眼神发亮地望向学生们。满墙的长城照片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芒,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这便是长城游学课独特的现场教学场景。



这门课程由历史文化学院周亚教授牵头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将三晋大地的长城遗址化作了一座露天的巨大教室。“仅仅在书本上看城墙的图片,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周亚教授常常这样对学生们说。课程采用“专家导览+实地考察+现场研讨”的创新模式,在六天时间里,师生们的足迹从忻府区一直延伸到偏关县。他们在平型关的雨雾中惊喜地看到了双圈彩虹,在白草口陡峭的山坡上互相搀扶着勇毅前行,在老牛湾亲眼见证了长城与黄河相拥的壮丽景象。这一切,都让书本上那些抽象的“军事战略”“民族交融”等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2024级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类的赵继波同学坦言,选课之初,她对于山西长城的情况并不了解,却在实地体验过程中被长城的雄伟深深震撼:“课本上说长城是重要的军事屏障,可当我真正站在平型关的城墙上,亲手触摸着那些带着弹痕的砖石时,才真正懂得了‘金戈铁马’所蕴含的重量。”这种“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学习方式,让知识挣脱了纸面的束缚,在呼啸的边塞风中变得鲜活而生动。



多维探索:长城内外的人文与烟火

在知识准备的环节中,山西大学的师长们从多元维度播撒思想星火,为长城游学筑牢理论根基。周亚老师以通透的多维视角解锁长城文化密码,从斑驳的建筑肌理到雄浑的精神图腾,从地理分野的天然界限到文明交融的纽带,勾勒出立体丰盈的遗产图景;何胤杰师兄的野外规范指南,如精密罗盘般校准考察路径,从资料研读的深度掘进到用具筹备的细致周全,为实践全程保驾护航;苏家宝同学的摄影课则化作灵动画笔,解析光影交织的奥秘——光圈、快门与感光度的默契交响,“推拉摇移”的运镜韵律,让长城的磅礴雄姿得以精准定格;赵杰老师的山西长城解析,似厚重史卷缓缓铺展,细数敌台烽燧的构造智慧,串联起历代长城的演变脉络;贾登红老师引领同学们溯源长城缘起,在时光长河中探寻文明印记;刘菽老师以白草口长城月亮门复建为鲜活案例,启发同学们领悟非遗保护的辩证方法。这一系列课程如珠玉串联,既夯实了学术认知的基石,又备妥了实践探索的工具箱,让长城的深邃魅力在理论与技能的共振中愈发清晰可感。而长城的密码,从来不只藏在课堂的讲授里,更镌刻在每块砖石的肌理纹路中,流淌在村庄升腾的日常烟火里,浸润在岁月打磨的沧桑故事中。


屏幕截图 2025-07-26 130426.png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游学队伍走出传统课堂,亲身踏入繁峙县韩庄长城,在触摸历史脉络中深化对长城文化的理解。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邢剑宾伫立在明代砖窑遗址前,指尖轻拂过窑壁上斑驳的烟炱痕迹。“细看这座砖窑”,他指着内壁厚实的烧结层,“当年修筑这段长城时,工匠们就地取材,所用的砖瓦都出自这些窑口。”凝视着这古老的砖窑,似能望见几百年前工匠们挥汗劳作的身影,耳畔仿佛回荡着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顺着指尖纹路缓缓流淌。在亲眼所见与亲身体会之下,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建造长城不仅是当时的一句口号,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这次游学中,平型关与阳明堡的抗战记忆更成为一堂深刻的家国情怀课。在平型关附近的山谷中,挺拔的松柏诉说着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依托有利地形伏击日军、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壮举。站在乔沟观景台眺望,同学们感受着八路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胜利荣光;在阳明堡机场旧址,“抗战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静静矗立,学生们屏息凝神,听周亚老师讲述着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乘着夜色奇袭机场毁伤24架敌机的英勇事迹。这些抗战遗址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长城不仅是古代的军事屏障,更是近代中国军民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家国大义与民族气节,让年轻的学子们对“家国情怀”有了更为真切而厚重的理解。



午后的茨沟营村,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乡土,积极地与当地村民开展交流,从当地人口中了解长城的过往,深度解读长城印记。村里的建筑处处透着时光的韵致:石头垒砌的墙基透着大地的筋骨,木头搭建的房梁裹着岁月的包浆,夯土而成的院墙爬满藤蔓的掌印,全然不见钢筋水泥的冰冷。这里虽与都市的喧嚣隔着几重山,却从不缺少对美的向往。小巷深处抬头,总能望见晾衣绳上垂着一簇簇红绒绒的花,像跳动的火焰,更像村民们对生活的热忱。蝉鸣声里,油糕的甜香混着草木清气在空气中弥漫,长城的故事便在这烟火气里,一讲就是六百年。

知行合一:从雄关险隘到精神传承的震撼

游学途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意料之外的瞬间。在平型关,当师生们冒着细雨登上城墙时,一道双圈彩虹突然横跨天际,映照着蜿蜒的城墙,同学们纷纷按下快门,将这一美好而奇妙的一幕永远定格。在白草口,那段近乎垂直的陡坡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于是游学队伍里便自发形成了一条“互助链”。课程为山大学子带来的不仅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更在思想高度为学生树立了鲜明的旗帜。在代县的毛泽东路居纪念馆,周亚老师指着屋内简朴的土炕说:“1948年,毛主席就是在这张炕上规划解放全中国的宏伟蓝图。”阳光透过窗棂,静静落在陈旧的桌椅上,学生们在这一刻豁然读懂:长城不仅仅是古代的防御工事,更是近代革命精神的重要见证地。

返程那天,老牛湾的黄河正泛着金色的光芒。长城从黄土高原奔腾而过,在此处与黄河深情相拥,土黄色的城墙探入碧绿色的河水,像极了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包容与坚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文物全科生,很高兴能看到家乡的美被更多人发现。” 2023级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文物全科方向)的焦柏盛同学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作为一名偏关人,他第一次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家乡的长城,“本次长城之旅,也为我的‘大创’项目提供了不少灵感。”



课程结束时,学生们的笔记里夹着从城墙取下的泥土、路边的草籽和一张张珍贵的照片。2023级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武泽同学写道:“本次长城游学活动使我感受良多,站在山西长城的残垣上,才懂什么是‘真正的长城’。它不是画册里的规整城墙,而是砖缝里的枯草,是黄土夯成的豁口,是长城两边皆故乡的千年一遇。同行的伙伴、塞来的登山杖,分食的黄米凉糕,都成了往前的底气。白草口的陡坡几乎垂直,我看着他们的背影咬牙登顶。风里混着喘息,突然懂了:真正的长城藏着岁月的实感,伙伴是同行的暖意,而突破自己的力量,是想放弃时,身边人的托举和自己不肯认输的那口气。”

从三晋长城的残垣断壁到课堂上的热烈讨论,这门独特的游学课让年轻的学子们明白:文明的密码,从来都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那些可触摸的历史现场,在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之中。当20双年轻的眼睛望向荒烟蔓草中的长城时,那些饱经风霜的砖石,正悄悄地在他们心中埋下守护与传承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生根发芽,让长城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这次游学课程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之旅。它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存在;文化传承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之中。通过这次与长城的亲密接触,年轻一代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相信在未来,这些学子们会带着这次游学的收获,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门长城游学课,也将为更多的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历史、触摸文明的大门,让三晋大地的历史文化瑰宝在传承与守护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编 | 蓝   匀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