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基层动态

文学院中文学术沙龙活动顺利举办

2023-03-29 信息来源:文学院

3月24日,文学院在国学大讲堂举办第一期中文学术沙龙。活动共有三场学术专题讲座。



第一场中文学术沙龙由古代文学教研室组织,讲座主题为“魏晋南北朝雅乐歌辞的文学与史料问题”,本场学术活动由何靖博士主讲,郭鹏教授和张建伟教授担任点评人,教研室主任杨万里副教授主持。

何靖以罗根泽先生《乐府文学史》、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二书为例展开讲解。他认为值得商榷之处大端有二:其一是对于郊庙燕射诗歌价值的估量与评判。郊庙燕射诗歌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建设的产物,是历代典章文治在文学创作层面的直接体现,其思想艺术和文化内涵代表着当时庙堂礼乐文化和国家信仰的最高要求,具有不能忽视的文学审美和认知价值。其二是郊庙燕射诗歌的史料价值和流传情况问题。对郊庙燕射歌诗的研究,有助于填补史料记载的空白,提高对乐府文学发展演变的全新认识。



第二场由语言学教研室组织,讲座主题为“音义学视野下的文献校雠法——以‘出’在《经典释文》中的音注为例”。本场学术活动由武迎晗博士主讲,侯立睿副教授点评,教研室副主任覃俊珺博士主持。

武迎晗指出,作为校雠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校勘方法,从音义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历时发展变化会影响历代校勘者对音义文献的修订工作。常用字“出”在《经典释文》中的注音存在前后矛盾、首音位置多注“如字”而少注异读音的问题,从唐代《慧琳音义》和宋代《群经音辨》《增修校正押韵释疑》等经注典籍,以及《世说新语》、唐传奇、《朱子语类》等口语文献材料中可以看出,在魏晋到南宋期间,“出”的去声异读音所匹配的意义,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逐渐消亡,故去声音也随之消失。



第三场由比较文学教研室组织,讲座主题为“世界化的隐痛——论胡适与阿瑟·韦利的学术交游”。本场学术活动由冀爱莲副教授主讲,张艳花博士点评,教研室主任秦琰副教授主持。

冀爱莲指出,随着1912年胡适开始关注欧美汉学,便与阿瑟·韦利开始了密切往来。胡适始终将中国文化研究视为国人的使命,他对于世界汉学研究的关注,恰恰体现出了他对于汉学研究旁落他人的警惕与焦虑,此之为“世界化的隐痛”。



三场主题报告启迪思路,更新方法,学术思想激荡,点评讨论精彩纷呈,不仅激发了在座同学们的思想共鸣,还激励了他们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营造了文学院青春向上、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