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 信息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5月8日,第47期生命科学交叉学科学术沙龙在生命科学学院举行。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牛国清研究员和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杜娟博士分别作题为“链霉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工程合成”和“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组蛋白H1.2在裸鼹鼠缺氧耐受和肿瘤抑制中的作用”的报告。生命科学学院一院三所教师、在读学生70余人参加活动。
链霉菌可以产生大量结构多样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阿维菌素、阿波霉素、莎斯托明、多拉菌素等均来源于链霉素。牛国清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微生物资源挖掘利用与合成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已在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Trends in Biotechnology、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此次讲座中,牛国清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团队在阿波霉素的生物合成路径、多拉菌素高产工程菌株构建、以及如何通过组合代谢工程手段提高莎斯托明产量上取得的研究进展,这些成果可为细菌耐药研究领域新药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此外,牛国清研究员还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利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创建了一套新型诱导表达系统(转录抑制子及其操纵子CebR/cebO),并成功应用于链霉菌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这对微生物诱导表达系统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裸鼹鼠是生活在东非的一种小型啮齿动物,主要营穴居、真社会群居生活。因其具有长寿、肿瘤耐受、低氧耐受等特性已经成为研究中的热门动物模型。现有研究主要从机体上探究裸鼹鼠低氧耐受的生理代谢和神经功能等特征,不能解释分子水平的机制;且从细胞水平上揭示裸鼹鼠低氧耐受的研究更少。基于此,杜娟博士以裸鼹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组学、多时间点的方法,鉴定到组蛋白H1.2在裸鼹鼠成纤维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中为差异表达,且在裸鼹鼠成纤维细胞中为高表达。实验探究发现H1.2高表达在细胞水平和机体水平均通过NRF2/P62通路诱导自噬和肿瘤抑制。缺氧条件下H1.2高表达可以促进HIF-1α与HIF-1β形成异二聚体,使得更多的HIF-1α积累从而使裸鼹鼠适应缺氧环境。该研究首次发现组蛋白H1.2在缺氧耐受和肿瘤抑制中的双重作用。相关结果对于物种的缺氧适应、肿瘤免疫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