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暑期战略研讨会 | 聚焦哲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擦亮一流人才培养鲜明底色

2022-08-31 信息来源:哲学社会学学院

编者按:8月25至26日,学校召开2022年暑期战略研讨会,聚焦“双一流”建设,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强化学院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为主题开展研讨。专题报告围绕招生就业、本科培养、研究生教育展开,学院代表分享经验做法,与会人员热烈讨论,为我校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大学的中心任务、核心使命就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而专业和学科都以学院为基础单位,学院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落实暑期战略研讨会要求,各单位围绕“如何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深入交流,理清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了“暑期战略研讨会”专栏,促进交流,共同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近期学校暑期战略研讨会确立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为基本点的战略思路,确立了学院是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的主体的建设思路,围绕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剖析、细致分解,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高质量的规划和思考。哲学社会学学院全面贯彻我校暑期战略研讨会精神,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为党建引领,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为工作抓手,着力培养哲学拔尖人才,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1.立足学科优势特色,以培育未来哲学大师为工作目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以郭贵春教授为带头人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德育精神引领下,学院教师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培育未来哲学大师为最高工作目标。哲学学科素来注重培育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围绕学科优势与特色设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宗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优势,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哲学发展与文明进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研究与教学,树立学生的唯物史观,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哲学经典理论教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学生人文情怀和使命担当。

2.立足哲学一流学科,构筑高质量的科教融合育人平台,全面深化育人模式。

高质量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是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未来哲学大师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教融合育人平台,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高端的科研项目、国家级平台基地等诸要素的齐全。经过多年奋斗,哲学学科打造了哲学与现代性协同创新平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技部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一系列国家级平台;形成了郭贵春、殷杰、乔瑞金、江怡、魏屹东等教授为核心的多个哲学研究创新团队;获批了包括六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在内的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科研育人效应。通过培育高质量的科教融合育人平台,立足一流追求卓越,哲学社会学学院将全面深化未来哲学大师人才培养工作。

3.立足哲学一流专业,打造“知识、实践、创新、审美”的四元育人模式,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在哲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哲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编写的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心灵哲学》《哲学概论》获批国家一流课程、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师范课程。先后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奖。学院以“四元育人”模式为着力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哲学理论的创造力、解释力和生命力;学思践悟,实现学生内在品格的养成;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次战略研讨会主题鲜明、聚焦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学院在一流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明确了学院今后办学的关键方向。以入选世界一流学科为契机,哲学社会学学院将全面贯彻我校暑期战略研讨会人才培养精神,增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围绕“双一流”建设整体目标,深化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脚踏实地,同心奋进,主动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展现百廿学府新担当,开创高质量崛起新辉煌。学院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强特色”的指导思想,以培养未来哲学大师为目标,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抓手,擦亮一流人才培养鲜明底色、夯实一流人才培养牢固基石。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