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信息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文字:张钰莹
4月21日,历史文化学院校庆系列学术讲座第四期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声音景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路径”,主讲人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晓虹教授。
张晓虹结合当前传统地理学话语下的景观研究学术现状,指出经典主流的区域地理学景观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区域景观背后反映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只关注地表的可视化景观,“见物而不见人”,对声音景观的研究涉猎不多,因此,本次讲座以“声音景观”为主题。她介绍了“声音景观”的学术源流,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声音景观的种类,将声音景观研究与地方感建构起来,指出地方是聚集了人们的经济、记忆、愿望、认同等多种情感的场所,而景观则包含了各种社会力量。张晓虹播放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山西民歌,让大家更为直观地感受“声音是感知地方的重要方式”这一观点。她梳理了陕北民歌的历史文献,以《赶牲灵》《东方红》等典型陕北民歌为例,从民歌内容、地域传播等方面的变化将近代政治与陕北民歌的地域扩散串联起来,认为陕北民歌这一文化符号随着政治时期的诉求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意象,同时又与陕北地方联系紧密,进而成为陕北地方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晓虹表示,声音景观在地方文化研究中经常被忽视,但是就如何通过政治事件或其他权力因素影响空间尺度的变化来看,声音景观研究具有重要性。
在提问环节,张晓虹就“西方与东方关于声音景观的概念、认知有何不同”“民间音乐景观与城市景观有何不同”“声音景观的研究路径中是否可以尽可能地关照到更早时段的音乐内容”等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