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海峡两岸三位专家莅临我校做学术报告

2019-04-02

3月23日上午,山西大学山西省百人计划、台湾海洋大学黄将修教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蔡立哲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王春光副研究员莅临我校,在生命科学学院三层会议室分别做了题为《以台湾龟山岛海底热泉为模式生态系探索永续海洋议题》、《中国鲎的价值及其研究进展》和《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生命科学学院王兰教授主持,学院师生聆听了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


图片23.png


在报告中,黄将修教授指出受台风及地壳运动等因素的影响,龟山岛附近热泉面积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这势必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并以底栖桡足类为研究对象,以台湾龟山岛海底热泉为生态系,研究了热泉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旨在为海洋永续发展做贡献。蔡立哲教授的报告以鲎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为出发点,介绍了鲎的研究进展、研究意义等。王春光研究员就主编的关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10本系列专著,对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介绍,报告中讲解了海洋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分类研究工作。三场学术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师生讨论热烈。

本次学术报告对广大师生学术素养和科研理念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阐明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使得师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环境变化对海洋动物造成的影响,加深了对中国鲎的研究价值以及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明确了保护环境对水生动物的重要性。


图片20.png


黄将修,台湾海洋大学教授,博导,现任世界桡足类专家协会副会长、亚洲水产学会台湾分会会长。担任“Hydrobiologia”等27种SCI收录的核心期刊编审。近五年来,在国际顶级或高水平SCI收录的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4篇。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学、浮游动物行为与生态学、珊瑚礁生物行为与生态研究,以及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水域桡足类甲壳动物的种群和群落差异,确定了桡足类在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龟山岛海域及北部各核能发电厂附近海域的生态调查与浮游动物的检测,确定了桡足类甲壳动物作为海洋污染检测的标示物,为水生态环境的科学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与手段。


图片21.png


蔡立哲,厦门大学教授,博导,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底栖生物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贝类学会理事、闽江科学传播学者。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得教育部和厦门市科技进步奖2项次,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了131篇论文,撰写专著1部,参与编写专著3部。在英国学者Warwick的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C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l)”,该指数简单易懂,且可数字化,为生物监测提供了实用的指数。以蔡立哲教授为主的研究群体首次记录了台湾海峡自由生活海洋线虫100种,并对它们的分布和食物类型进行了描述,这些不仅填补了台湾海峡海洋线虫研究的空白,而且丰富了台湾海峡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内容。


图片22.png


王春光,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浮游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任职以来发现水母类2新属17新种和我国2新记录种;主编和参加了10部专著的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和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国家专项生物系统分类研究、908专项海洋生物样品库建设、西太平洋海山区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海洋生物样品库升级与扩建等项目;参加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工作。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