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信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12月1日,“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科学”系列学术活动开幕并举办了首场研讨会。本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联合协办。来自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师生千余人线上参会。
12月1日上午,开幕式在线上举行。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马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工会主席安钰峰,马研会监事、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郝立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仰海峰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了线下分会场,校长黄桂田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在线下会场参会。开幕式由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定成主持。
黄桂田介绍了山西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世界大变局下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对研究、阐释、传播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国内学界同仁进一步加强与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支持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安钰峰阐述了世界大变局下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助于搭建中外社会科学交流的桥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更好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的发展需求和利益诉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郝立新指出,在世界大变局背景下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注重资本主义批判的框架和问题意识,及时关注现代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回应时代问题,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郝清杰从“世界版图”与“中国特色”两个角度指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强调在保持文化和理论自信的同时,应以分析、批判的态度,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仰海峰借“知识地图”这一概念,提出要对从马克思到当代思想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和重要流派进行知识地图学的定位,结合技术发展和思想变迁来理解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发展与转折。通过理解马克思在知识地图上的起点坐标和定位线索,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的理论逻辑,从而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反思能力。
在主旨报告环节,4位专家学者分两个阶段进行发言并相互进行评议交流。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学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重点研究基地“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韩秋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韩立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副主任徐洋分别作报告。
陈学明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梳理,他提炼出五点启示: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有助于树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良好自信心;二是揭示苏联解体的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身;三是用中国的成功来表明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希望;四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问题应当引起关注和思考;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启示作用。
韩秋红指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批判,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任务。从研究的整体状况出发,当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对现实问题的前沿追踪和理论概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主要聚焦在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和新唯物主义哲学批判三个方面。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从分散性研究走向整体性研究,从对象式研究走向对话式研究,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有益于开拓思路,为理论问题探讨开辟新的思想视野、思想方法和解决途径。
韩立新指出,《精神现象学》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讨论的问题是思想统治的建立以及马克思如何进行消解的过程。要以《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为对象文本,结合《小逻辑》来考察以绝对精神为代表的客观思想建立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过程。要分析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对于反抗思想统治研究的进步和局限性所在。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巴黎手稿》等著作回归马克思的叙述线索,进而重建马克思关于思想统治的形成及其瓦解的独特精神。
徐洋认为,回归马克思是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作为凝聚着马克思全部心血和智慧的经典巨著,《资本论》贯穿于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个理论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石作用。他介绍了《资本论》与相关手稿在中国的翻译历程,及其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中编译的底本、逻辑结构和卷次等情况,认为编译工作要忠于原稿,厚植学术根基,做好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和考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对文本考据具有重要价值。要在客观辨别其观点的基础上加以学习研究,进一步站稳中国立场,加强学术研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12月1日下午,举办了青年学者论坛,共有13位学者发言。学者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科学”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随后举行学生论坛,共有9位青年学子发言,分析比较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流派,探讨了社交媒介机器人算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法研究中的理论价值等内容,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杨作点评发言。
本次论坛深度聚焦世界大变局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围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动态和重要价值展开热烈讨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提供了现实依据。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助于积极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优秀成果,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有益贡献。马研会将会持续举办“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科学”系列学术活动,进一步推进中外社会科学成果交流,整合学术资源,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责编 | 瑄 瑄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