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
11月29日,山西省教育大会在太原举行。大会系统总结了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了教育强省建设新征程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部署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擘画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蓝图。
建设教育强省,龙头是高等教育。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高等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的战略支撑,锚定教育强省建设目标任务,前瞻性布局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加大投入
纵深推进百亿工程
在山西医科大学朴素干净的校园里,一栋3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该校教授李思进率领团队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脑科学研究重器——核磁光电一体化大型脑成像装备在这里诞生。
2023年7月,这台“重器”在北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年会上成功完成临床首次显像,实现了世界五模态脑成像设备“零的突破”。
“我们的教学环境素雅舒适,设施设备先进,如今‘百亿工程’又送来了‘东风’。”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学院教师王红亮说,“我们打算用‘百亿工程’资金引入先进影像软件,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助力。”
2023年,山西以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3年投入100亿元财政资金,围绕立德树人、布局优化、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等6个方面实施20项行动,全面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经费怎么投?
“百亿工程”坚持重点投、投重点的原则,重点支持8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尤其是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2所“双一流”培育高校(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这4所高校获得的投入经费占工程经费的近80%,承担的重点任务也占80%。
钱怎么用?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将百亿工程中65%的资金投入到“煤基资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学科群6个学科的建设中。其中,化工作为主建学科,获得20%的经费。这些经费将用于支持全校所有涉及化工的优势团队,由化工学院牵头,几个共建学院共同分担。
如何考核?
像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这次各有20亿元的经费支持,但考核任务都不到一页纸,且不再是唯帽子、唯论文等,而是要立高原、攀高峰,瞄准大项目、大方向出大成果。
“百亿工程经费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如不得用于发放普遍性绩效工资、不得用于土地购置等,增强了学校经费使用的高度自主性和灵活性。”山西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吕宏伟说。
2023年11月22日,在科研一线坚守土壤培肥改良39年的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员徐明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省教育厅立即启动完成“百亿工程”揭榜挂帅项目认定工作,支持经费5000万元。
据悉,“百亿工程”专门设立了10亿元的揭榜挂帅经费,其中80%重点支持人才团队建设。在此支持下,全省高校共培育引进国家层面创新领军人才33人,引进青年博士2000余人,全省本科高校专任教师博士化率提升3个百分点,全省高校国家层面高层次人才增量创历史新高。
采访中,不少高校专家教授达成共识:“百亿工程”不仅是经济数字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借助这笔“巨款”,山西高校将在科研、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强化内涵
提质升级学科建设
对于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历史地理数据如何信息化并一体化存储管理?新技术、新方法能否解决历史地理学需要处理的复杂时空间问题?11月28日晚7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虹讲授的课程《GIS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上线。
每周四晚,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的共同课都准时开讲,各联建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面向全体研究生进行授课。
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是继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之后,国内第三个新体制联合研究生院。山西大学牵头,联合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协同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刻和新疆克孜尔石窟等石窟研究机构共同建设,全力打造“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研究领域”的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高地。
继哲学、物理学2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后,山西大学将考古学列为“双一流”梯队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从2022年起,面向全省培养文物全科本科生600人,目前已招生近300人。坚持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服务,助推山西各县考古文博人才培养实现全域覆盖。
学科建设是决定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长期工作。随着国家“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山西将振兴一流本科、建设一流本科提上日程。
山西财经大学目前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有着30多年深厚积淀的《管理学》课程,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其“一体两翼三融合”的“全程+全线+全心”教学模式,入选全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慕课十年典型案例。
山西师范大学按照“需求导向、注重内涵、突出特色、分类建设”的原则,对学科进行了新的布局,形成“高峰学科引领、高原学科凸起、高地学科提升”的学科体系。实施“优势学科攀升”“潜力学科进位”和“急需紧缺学科培育”三大行动,遴选确定5个高峰学科、8个高原学科、10个高地学科进行倾斜性支持。
……
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陈伟表示,目前,全省高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量达147门;A类学科实现从“0”到“3”的历史性突破;山西大学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101计划”;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2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全国百强,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达27个。
科技创新
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山西高校主动出击,勇敢担责,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全省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山西大学教授程芳琴团队与吕梁市兴县签署电解铝废渣资源化高值利用技术许可合同,合同金额达4600万元,刷新了该校科技成果转化、吕梁校地合作项目单笔金额纪录;该校秦雪梅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自主研发的1.1类创新中药柴归颗粒,以2600万元技术转让费成功在山西落地转化。
2023年12月,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李青山团队自主研发的糖尿病肾病国家1类新药LM49片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签署,转化金额达1.1亿元。这是山西原创新药的历史性突破、山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里程碑。
中北大学大力推进实施《服务山西转型发展行动五年计划》,在晋城市设立了先进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在运城市、晋中市、长治市、忻州市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中北信创产业基地……“近五年,学校科技成果在山西省转化100余项,服务企业500余家,有效解决技术难题800余项。”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太原理工大学努力承担更多国家级“大项目”。“我们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目标导向的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产出更多推动国家和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成果’。”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表示。
该校李晋平和杨江峰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人工合成的沸石材料,开发出全球首套移动撬装式低浓度煤层气富集提浓装置,该技术目前已实际应用,解决了煤矿开采过程中低浓度瓦斯难以利用的难题,填补了2%到8%低浓度瓦斯利用空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高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更好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山西高校布局建设18个现代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以高校为核心,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聚焦区域需求,设置“校—企”“校—行—企”“校—政—行—企”等多种形式,覆盖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链、特色专业镇,与国家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近年来,山西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个。山西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将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支持高校聚焦尖端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主动布设填补空白、紧缺急需、新兴交叉的重大科研平台,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集聚一批“高精尖”人才,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省委和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同向同行,在服务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提升、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跃升,努力实现成为中西部优质教育新高地、理想求学目的地,资源型地区产教融合示范地、创新驱动策源地,黄河流域创新人才集聚地、创业就业优选地的‘六地’发展目标。”山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马骏表示。
相关链接: 舞动“龙头” 山西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