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山大

媒体山大

山西日报 | 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新路径

2022-12-08

2021年初,山西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拔尖计划2.0,成为全国32个入选基地之一,这标志着该校物理学专业在培养拔尖学生方面进入国家第一梯队。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18年以来,山西大学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致力于培养一流人才。

改革+创新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孙小聪常去的自习室对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堃墀教授及其夫人谢常德教授的办公室。对孙小聪等山西大学“优才计划”学生而言,“面对面”向院士讨教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山西大学先行先试,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人才培养方案年年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蹚出了一条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新路。

“本—硕—博”贯通培养,让成才通道更顺。依托物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建立本—硕—博“贯通化”“学术化”“开放化”的全过程培养模式,试行“优才计划”,通过动态择优、教授做学业导师、提前学习硕士课程、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等措施,建立了基础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机制。“优才计划”启动以来,先后有135名优秀本科生入选,目前已累计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优才计划”还将逐步推广至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专业。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让创新能力更强。学校坚持以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科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注重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系统科研训练为基础的知识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双导师队伍和专业实践基地为依托,注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竞争力为基础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五年来,学校建立省校两级30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中心、产教联盟),新增行业导师57人,专业学位校外导师达到621人,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跨学科、宽口径,让学术视野更广。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跨学科综合教育,宽口径专业交叉”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学术素养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先后开设初民学院“文学+史学+哲学”文科试验班、“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理科试验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学”工科试验班等。2018年“跨学科综合教育,宽口径专业交叉—山西大学初民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学院+书院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2021年8月,山西大学成立了三立学院(三立书院),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富有区域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三立书院以科学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在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上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学院+书院的“双院”育人模式,立志于培养勇攀科学高峰、富有创新潜力的学术英才,打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新高地。在这里,每个同学都有两个身份,既隶属于一个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同时又隶属于一个书院(三立书院);既在学院接受专业教育,也在书院接受通识教育;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也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改革,推动实现学生快成才、多成才、成大才,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书院制重在创设环境,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导师制重言传身教,注重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学分制重在制度设计,以学分积累作为毕业标准。

学院在实行“三制”基础上,建立完善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每年遴选出不超过25名本科新生,单独编班,小班授课,实行启发式、研究性、联合式教学。在近期教育部“提问与猜想”活动中,拔尖学子团队参赛项目进入评审答辩环节,共有18个项目从全国各拔尖基地报送的10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专业+通识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山西大学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科学基础与人文素养深度融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校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两性一度”标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积极开展“金课”建设,加强具有学科优势、区域特色的优质线上课程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启动智慧教室建设,引入“互联网+”课堂互动教学软件,着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突破“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致力于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一体建设着手,推动课堂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向立体化育人转变。先后开设300多门通识课程,涵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教、艺、医11大学科门类,特别是增设了《戏剧中的山西印象》等7门“感知山西”系列综合素养通识课。

学校还坚持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主要阵地,坚持“五个融入”,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主体联动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对接合作,持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得全国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省级奖项220多项。

相关链接: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新路径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