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3 信息来源:宣传部
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贾锁堂校长的文章《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核心在人》,现全文转载如下:
“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的实施,是国家加快中西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优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要以强大的人才队伍为依托,迫切需要一批高层次人才的支撑与引领。为此,必须确立人才这一战略性资源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创新引才方法,紧扣学校发展的重点引进人才。入选高校要抓住机遇,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寻求发展源动力。
高校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而专注的创新,而人才是创新的不尽源泉和不竭动力。有高水平的人才,才能不断创造高水平的成果,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铸就学校的品牌。
山西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强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统筹综合实力建设资金及各类人才计划项目,通过项目支持推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与环境。坚持以全职引进为主、柔性引进为辅的原则,大力推动人才引进工作。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学术领军人物支持计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应用技能型教师培养提高计划、教师国际合作交流计划以及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实施,分批次重点支持现有省级优秀创新团队,加大创新团队整体引进力度。
优势学科有赖于整合多学科资源,统筹相关学科专业人才、项目,打造综合竞争力,而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也必须依托有利的创新平台。
目前,山西大学已组建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在中心建设过程中,学校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采取首席科学家领衔、由多个科研骨干及技术支撑人员联合组成创新团队的形式。学校要求各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人力资源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制定全球人才招聘政策,以全职引进、柔性引进、团队引进等多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本领域高水平人才,发挥“引进一个专家,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学科”的倍增效应。中心以项目为抓手,建立健全流动退出机制,促进与其他协同单位之间的人员聘用,最大程度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和强项。同时,以中心作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特区,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探索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允许中心自主设岗、自主选聘、自主考核、自主定酬。
中西部高校现在面临的不仅是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黄金期,更是体制机制改革的黄金期。综合实力的提升,关键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而体制机制是激发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因而,入选高校要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为中心,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的完善,着眼于提高人才效能,同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在人才引进和培育过程中,山西大学以标志性成果和创新团队为牵引,采取“一人一办法”,完善以人为本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人事制度的激励、保障功能。学校先后制定了《山西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和《山西大学博士教师事业发展经费发放办法》,培养和会聚一批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具有带动作用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设立人才建设专项基金,为开展人才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学校积极推进章程建设,制定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体现办学特色、凝练办学传统、反映大学精神的“根本大法”和“治校宪章”。
综合实力是基于学校办学资源而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特色优势的整体性能力,它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双重维度。一所大学的结构合理与否,关系到自身办学功能的发挥,关系到自身的管理是否高效,而人才队伍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一所大学办学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近年来,山西大学以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与水平。依托量子物理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引进的牛智川教授,对固态量子材料制备及光学和输运性质的研究,拓展了物理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依托分子科学与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引进的张献明教授,对催化材料的研究丰富了化学学科的已有研究。哲学与现代性协同创新中心以现代性为主题,把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四个方向协调串联起来,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绿色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三晋文化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五个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带动了精细化工、环境工程、电力、经济管理、生态等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发展了生物制药、光电、信息、旅游等新兴学科。
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的开展,为入选高校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入选高校应紧紧围绕战略目标,深化改革创新,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打好人才工作的组合拳,以高层次人才推动学科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带动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助推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