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6
11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乡村治理实验基地探索并总结的“客家围屋”工作方法,成功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案例。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如何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走深走实?《山西大学报》学生记者对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华教授进行了专访。
枫桥经验
校报记者: 11月6日上午,您作为课题组首席专家指导的“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请问您现在有何感想?
马华教授:近日,我们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课题组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的乡村治理实验基地,与实验村广福镇广育村共同努力,历经三年的艰苦探索,所推出的“定分止争执:客家围屋工作法”入选新时代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典型案例,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作为该课题组负责人,我感觉到特别荣幸,也对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村民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敬意,在活动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向代表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获奖单位代表再接再厉,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话语感召下,我们课题组成员备受鼓舞,将继续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平安乡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报记者: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建设者与践行者,您对此次评选出的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有何认识?您认为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有什么新的特点?
马华教授:“枫桥经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浙江省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60年来,“枫桥经验”早已走出浙江、走向全国。根植于时代土壤,“枫桥式工作法”已经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迈步新征程,面对多元交织的矛盾,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与诉求,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启示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从这次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来看,既覆盖了全国各省区市,也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中的探索与创新。“枫桥式工作法”既涉及城市社区治理,也涉及信访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还涉及乡村振兴等,在各领域各层面都涌现出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工作方法。事实充分说明,各地区各部门正立足工作实际,坚持守正创新,正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探寻基层善治的新路径。
校报记者: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探索并总结出“客家围屋”工作方法,成功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案例,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一方法?
马华教授:围屋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蕴含着“诚信友爱、崇德向善、尚法明理、和睦亲邻”的文化内涵。蕉岭县广福镇地处粤闽两省交界,地理位置特殊、风俗习惯迥异,农村边界土地、林权纠纷和邻里、家庭矛盾占民事案件的82%。我们与广福镇政府以及实验村民密切合作,充分挖掘客家围屋的精神内涵,通过活用人文资源、融合法治元素、撬动社会力量,创新推行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第一是聚客家贤能、聚客家妇女、聚客属侨贤,使得矛盾调解在围屋,聚力止纷争;第二是巧用家训奏家庭“和睦曲”、谣谚解邻里“烦心结”、村规树文明“新风尚”,使得家训乡规进围屋,情理化心结;第三是方桌搭“平台”、议事协商;板凳作“天平”、评理劝和,法律为“准绳”、息诉止争,使得村民议事在围屋,共商促祥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围屋工作法”。
校报记者:据了解,您与课题组成员根据蕉岭独特的风俗习惯,尝试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并创造了“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您能否向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一创新举措?
马华教授: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非常注重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我们的实验基地梅州市蕉岭县拥有浓厚的客家文化传统,课题组在当地进行深度调研后,尝试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团队通过将大规模调研中搜集整理的客家家训、歌谣、谚语等人文资源,与乡贤、祠堂等当地历史传统相结合,以此融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参与和指导制定出“以文化人解事、丰富载体说事、聚合力量理事”的“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并在当地大力推广。三年来,这一工作方法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93起,解决“骨头案”13宗,刑事案、警情发生率降至0,民事纠纷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1%。这一地区由此实现了从“乱”到“治”及“兴”的华丽蜕变。蕉岭县也因此成为南方农村改革成效显著的现场教学点,并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等众多媒体的系列报道。
人才培养
校报记者: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团队长期深耕梅州市蕉岭县,连续15年在该地区主持推进了三期乡村发展实验,请问是什么促使着您与团队一直坚持下去呢?对青年学子有些什么启示?
马华教授:梅州市蕉岭县是我们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长期打造的乡村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前后历经16年,共进行了三期社会治理实验,简称“南农实验”,“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是我们课题组推出的最新实验成果,之前实验过程推出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上升为村组法得以全国推广,“六事治理工作法”也被六部委采纳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新乡贤概念也被学界认可,我校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团队长期深耕梅州市蕉岭县,经过持续努力,该县先后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我们坚持“让学术研究更接地气,让乡土中国的未来更有底气”的理念,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正是这样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才支撑我们一直走下去。希望青年学子也能有这样的精神,锚定时代使命,坚持扎根沉潜,以向上生长。
校报记者:据了解,您在日常治学与培养学生过程中,经常强调田野调查的重要性,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让学术研究更接地气,让乡土中国的未来更有底气”这句话的?
马华教授:我经常跟学生讲,要身体力行用“脚底板做学问”,深入田间地头,走遍大江南北,在田野之中寻找学术质感,也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要做踏实、扎实、坚实的学术研究,要做到“脚上有土,心中有谱”。一个研究成果的成型是一段漫长的过程,从初有想法,到明晰问题、反复论证、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产出新的成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广泛地阅读、多次开展田野调查,反复试验对照,这些都是做好一个研究的基本功。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就是人民群众,学生们要主动去思考如何与人民群众打好交道,读好无字之书,获得最真实的、最有价值的调查资料,才能真正让学术研究更接地气,让乡土中国的未来更有底气。
校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向“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并亲切勉励与会代表再接再厉,请问这对您接下来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有何影响?
马华教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关键一环,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且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农村社会整体稳定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求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19年,由中央农办等六部委在全国确定了115个县(市、区)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强调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路径。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把握“党建”与“三治”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实践层面探索推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样态?针对这一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组织更多的师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扎根基层。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的脱颖而出,充分说明“枫桥经验”早已扎根新时代发展的深厚土壤,充分说明我们的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接下来我与团队将继续传承和发展“枫桥经验”,将田野现场变成可移动的教学现场,不拘泥于形式与内容,为“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好学生扎根基层、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和创新。
乡村振兴
校报记者:近年来您相继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项,团队探索形成的“六事协同工作法”也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您认为这些进步与成绩得益于什么?
马华教授:近年来我院取得的一些科研进展,主要得益于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围绕我国“三农”领域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积极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同时认真贯彻学校提出的有组织的科研,做有用的学术,坚持扎根田野,坚持三实研究风格,即实验、实证和实际,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研究院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形成三位一体的科研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合作孵化平台,成功入选省委首家省校合作智库示范基地,与平定县合作共建国家级人工智能县域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参与山西省农村厕所革命第三方评估及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与蕉岭县、平定县、兴县等10多个县区建立校地合作实验基地,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本土化的经验支撑和实验场域。
校报记者: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路子,请问您能否举例说明研究院在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
马华教授: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立足山西、面向“三农”,重点开展乡村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农业产业化与特色农业发展、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和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通过整合“三农”领域的学术资源,对山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实践和典型案例进行跟踪调查与深入研究,挖掘、提炼、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有效模式,探寻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抓手、措施和政策,现已发展成为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运用、资政服务、品牌论坛“五位一体”的专业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综合型智库服务中心。研究院积极进行校地合作,对接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山西省农业厅及各级政府单位,推动实施耕耘者培训计划,先后负责举办七期山西省基层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达700人次;此外,在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评估、农村厕所革命、乡村振兴试点实验等项目开展深入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与临县、兴县、阳曲县、古交市、稷山县、沁源县、平定县、寿阳县等地建立了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打造了政产研学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校报记者:今年九月,第二届中国乡村振兴百人论坛暨山西省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刚刚在我校启动,数百位专家学者参会,请问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我校乃至山西省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马华教授:中国乡村振兴百人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两届,该论坛是一场多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讨、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盛会,聚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与会代表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层面开展深入探讨,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为山西乡村振兴出谋划策、传经送宝,为讲述山西乡村振兴好故事、传递山西乡村振兴好声音、凝练山西乡村振兴好经验提供了有力支撑。接下来我校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扩大论坛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相关链接:专访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案例课题组负责人马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