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山大

媒体山大

学习强国 | 山西大学用艺术之美点亮思政课堂

2024-09-26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张馨文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胜利得来不容易,别把这战斗的年月轻忘掉”……长笛如泣,提琴如诉,将观众重又带回到那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

黎明的曙光揭去长夜的面纱,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新中国的明天即将到来,“我永远是党的女儿,我的心永远和母亲在一道,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上的荣耀”,江姐手捧红旗,用嘹亮的高音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家国之情。号角声起,鼓点声急,江姐“一片丹心向阳开”傲然退场,现场师生伴着《红梅赞》徐徐跟唱,掌声久久不息。


山西省文艺精品进高校活动启动仪式暨交响清唱剧《江姐》专场演出中的一幕


这是交响清唱剧《江姐》现场中的一幕,该剧是由第三代“江姐”扮演者、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原院长金曼教授导演,音乐学院师生共同排演的经典剧目,也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文化元素作为最鲜活的思政素材,发挥文化的浸润作用,探索“美育+思政”育人模式创新,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色活动。在山西大学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声、舞、器、剧、书、画、制、刻”,山西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立足人文、艺术、自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讲好传统文化定制版的思政课

身穿戏服的演员舞动手中的水袖,柔软的绸缎在方寸之间上下翻飞,帽翅功、挥水袖、耍花枪、唱选段……晋剧传统表演轮番登上讲台,这是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刷屏的山西大学“晋剧身韵技巧与脸谱服饰”课程。与晋剧演员近距离接触,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晋剧的传统服饰、经典唱腔,在这门晋剧通识课上,同学们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在“晋剧身韵技巧与脸谱服饰”课堂上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戏服


华丽的戏服、典雅的唱词、亮丽的声腔、步步生莲的身段展现在同学们眼前,让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充分沉浸在晋剧带来的传统戏曲文化之美中。“晋剧身韵技巧与脸谱服饰”课程一经开课便受到了大批学生的欢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文科生到理科生,不同专业、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同学们纷纷前来蹭课,将教室填得满满当当。想起在晋剧课堂上翻飞的衣袂和利落的身形,初民学院董宇欣同学激动地说:“短短两个小时的授课实在令人意犹未尽,我们近距离欣赏了精美的戏袍和道具,通过老师的表演亲身感受不同行当的‘绝活儿’,原本具有距离感的东西突然跨越时空触手可及,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老师们把课堂当舞台,在台上秀唱功、耍绝活儿、舞身段,让晋剧通识课也从线下课堂火到了网络云端,吸引了全国各地网友关注,网友们纷纷感慨:“真是‘神仙’老师、‘神仙’课!”“建议这种课多来点,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门课火爆网络是授课老师、山西省晋剧院的导演兼演员王鸿乐意料之外的惊喜:“我非常迫切地想要把晋剧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看到晋剧课在网络上爆红,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我就充满了信心,浑身充满了动力,这不仅是同学们对我的认可,更是对晋剧这门传统艺术的认可,我一定尽我所能把自己的资源和惊喜留在课堂!”


师生在“晋剧身韵技巧与脸谱服饰”课堂上齐喊口号


老师将戏曲传统文化带进课堂,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戏曲文化价值的认同,他们的“十年功”托举“一分钟”的精神也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了种子,晋剧的唱腔环绕在同学们脑海中久久不会散去,老师们台下十年磨一功的精神也将会深刻在同学们心里,这也是山西大学将“美育”与“思政”融入课堂的写照。


“山西红色经典版画印刷实践”课堂上张桐源老师正在讲解版画的技巧


山西大学以课堂为媒介,为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架起了“桥梁”,让更多青年学子与传统文化相拥,在陶冶高尚情操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强化学子的文化担当,在美的熏陶中厚植精神沃土。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纷纷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到课堂,拓展“思政课堂”新阵地,开设了“民族民间舞”“山西红色经典版画印刷实践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等课程,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学跳晋中左权小花戏、晋北踢鼓秧歌等“非遗”舞蹈,体悟“非遗”舞蹈中蕴含的劳动与生活之美和三晋大地质朴内敛的文化基因,还站在山西大学堂前打太极、练武术,融汇南北武术招式,传扬中华武术风采。通过课堂,将人文美育、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思政大课堂”融入更多文化艺术的血肉,学生可以足不出课堂地感受国粹、非遗的风采,在中华文化中触摸历史记忆,感受艺术之美,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行动力。音乐学院2020级舞蹈编导专业的张云蝉同学分享道:“赵老师为了教好舞蹈,在山西民间舞课堂上不仅细扣舞蹈细节,还向我们讲述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创设的典故情景,民间舞的学习对我而言不仅是学习一门舞蹈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浸润。随着在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我对家乡的热爱也在日复一日的排演中加深。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真的情感,舞蹈表演才会更打动人心,用舞蹈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始终在路上。”


“山西民间舞”课程上赵林春老师正在指导学生排演舞蹈


让实践活动变身“行走的思政课”

105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簇拥着前进的火车,有力的臂膀合力托举着太行山和吕梁山,战士们目光坚毅、嘴唇紧抿,用血与肉铸就了钢铁般的长城。战士们高举着拳头、直视着前方,汽笛长鸣,旗帜飘扬,火车一路北上,载着士气昂扬、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奔赴前方的战场,再现了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由陕西东渡黄河入晋,从侯马乘火车到达太原火车站,集结于首义门外补给物资开赴抗日前线,太原民众、爱国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工农商代表自发为八路军战士送衣送食、高唱抗日歌曲欢送八路军北上抗日的历史情景。这是由我校美术学院师生、山西省及山西籍雕塑家联合创作的雕塑《力量》,于2022年初在太原五一广场落成,成为展示红色太原、英雄城市的又一载体,这也是美院师生用所学献礼母校百廿校庆的实践作品,也是学校“四史”教育和美育实践的又一重要成果。


美术学院师生现场创作雕塑《力量》


雕塑《力量》正式落成太原五一广场


美术学院有20名学生参与了雕塑《力量》的创作中,从设计、定稿到最终落成历经一年四个月。创作期间,为了更好地用雕塑还原历史、把历史写进雕塑,美院师生沿着抗战的足迹一路寻访了正太铁路太原站遗址、国民师范旧址、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牛驼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地,亲自触摸那段历史。团队成员还查阅了大量背景资料,收集了上千张历史图片,在创作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一位同学都早已对红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在太原集结开赴抗日前线的历史背景烂熟于心,对每一张历史照片里的细节都已了如指掌。“从小我便听老一辈人说起他们当年吃树皮、穿草鞋的经历,小时候的我懵懵懂懂,长大后,通过走访革命遗址、查阅资料、与亲历者交谈,才知道,原来抗日战争前夕,革命志士、爱国学生的聚集地就在太原,太原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的故事。他们在寒冬腊月里衣衫褴褛,背着步枪,即使物资紧缺,但革命信念如磐,不惧生死。从准备到创作的过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场精神洗礼的过程,我想通过这座雕塑致敬革命先辈、启迪后人:历史,不能忘,也不敢忘。”雕塑专业班班长兴安说道。收集资料是一件严谨的工作,决定了整个雕塑是否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及地域性,大到整个人物的着装,小到一个农民头上系的头巾,都要进行反复的斟酌与推敲:这个头巾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否存在,材质如何,绑法如何,绑结是朝前还是朝后,都要经过反复考证。每一次的设计稿都要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在一次次的讨论会上,同学们不仅真切地感受到创作是一项多么严谨仔细、不容差错并要符合真实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也进一步深化了“四史”学习,切实了解革命事迹、感知革命人物及其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让学生在审美体验、环境熏陶、自我探索中习得美育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走进历史的过程,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学生对雕塑的刻画更具情感,通过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的精神就更为丰满。”实践创作既是创造美、感受美的过程,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学生在创作中了解历史,又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融入作品中,寓“思政”于“美育”中,“真正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一辈在渐渐离去,为了留住集体记忆,我们更需要有一个生动的历史展示,让大家从过去汲取力量、面向未来。”主创团队的师生正是怀着这样的愿景和信念走过了酷暑寒冬,顺利完成《力量》的创作,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盛况。对于同学们而言,参与《力量》创作的那种荣誉感与成就感无以言表,围观和热议,是对他们所有努力的认可。


美育素养提升活动中外国语学院学子正在学习制作掐丝珐琅画


雕塑《力量》的创作仅是学校“美育+思政”在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山西大学利用学科优势将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连接起来,让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美育教育互融互通,一边用专业所学创新阐释时代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精神伟力,一边定期举办美育文化月、美育素养提升活动,吸引更多学子加入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美术学院与吕梁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新起点 新征程——美术学院师生艺术实践创作展”,从青年群体的视角将吕梁精神通过艺术演绎进行全新阐释,艺术化地予以新时代的诠释与赋意,并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展览,吸引更多青年学子来到展厅观展,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使命;在“掐丝塑山河,盛世绘华章”主题活动中,外国语学院的学子体验了一把掐丝工艺,同学们各展其长,通力合作完成了一幅幅掐丝珐琅画,从中体验传统工艺品制作的精细与不易,一位外国语学院的学子在活动结束后意犹未尽地说道:“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掐丝技艺这样一项古典工艺,我既为以掐丝工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的精细、臻美所折服,也希望能把像掐丝工艺品这样的艺术带到世界的舞台上,让更多人知晓中华文化的智慧,发现古典文化之美,探索中国美术之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学子正在参观“新起点 新征程——美术学院师生艺术实践创作展”


用艺术展演打开“沉浸式”的思政课堂

“我真的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虽不能个个成为栋梁,但都能是个有用的人。我们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人才!那人才就像是灿烂夜空的星星,越多越好,它们清朗、明亮,高瞻远瞩,不是想着自己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是德才兼备,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舞台上,独束灯光打在身着黑褂长衫的“许凌翔”身上,只见他独自面对着漆黑的舞台,背后是灯光勾勒出的剪影,他呐喊着:清明的天地、清明的政治、清明的教育、清明的天下!


文学院学子在第24届百花奖美育作品展演活动中表演话剧《清明》


这是第24届“祝福祖国”百花奖美育作品展演活动中的压轴表演、话剧《清明》中的一幕。百花奖美育作品展演是学校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纪念一二·九运动,将思政引领与美育实践相结合的品牌活动。“百花奖”自1981年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了25届,在师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入选“百花奖”展演活动的作品大部分为山大师生原创作品,这些作品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展现山大学子的青春活力,又融革命风骨、民族风情和山西文化为一体,彰显时代和地域特色,为学校美育教育提供了“活教材”,也是学校实行“美育+思政”的重要抓手。青年学子将舞台与讲台融为一体,让表演与课本相辅相成,在“演”与“观”中感悟理想之美、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变“看戏”为“入戏”。


自动化与软件学院举办致远音乐节,吸引4000多名学生挥舞荧光棒共享夏夜晚风


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往往就能于无声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将校园活动与思政引领结合起来,打造山大美育品牌,形成“教师有讲座、草坪有演奏、校园有写生”的美育校园文化,山西大学作出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邀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社会专业人才走进校园,开展系列美育论坛;设立红色经典、晋剧晋曲、毕业汇报等专场音乐会;开展校园写生活动、演奏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系列艺术展览……这些艺术展演活动已成为学校“美育+思政”最鲜活的教材,学子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从台上到台下,始终浸染在艺术的熏陶里,沉浸式地感悟理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出演《清明》中“许凌翔”一角的文学院2020级学生荐康宇说:“出演《清明》话剧对我来说更像是穿过时空与历史对话,当我一遍遍温习着台词,一遍遍沉浸在‘许凌翔’的世界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参演交响清唱剧《江姐》的音乐学院2020级李泽韬同学回想起那些排练的日子,也深有感触:“排练《江姐》时,从形体动作到唱腔念词,每一个角色都经过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反复打磨,一切都是为了塑造好角色。我对江姐的认识也在一天天的排练中加深,一个生动立体的‘江姐’就站在我们面前,她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脚踏前辈曾身处的土地,仰望着前辈看过的星空,演着前辈的故事,那一刻,我们的心灵跨越时空相通,我理解他们,我更要成为他们。”


考古文博学院举办“行走的博物馆”活动普及古文字相关知识


美育文化月、美育素养提升系列活动、青春歌会、行走的博物馆、艺术实践展……在山西大学,也许是一堂课、一次实践活动、一次文体表演,通过“教”与“学”、“践”与“学”、“演”与“观”的双向互动,将“美育”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艺术展演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四史”教育,不断创新“美育+思政”的模式,思政与美育双轨并进,让“美育”与“思政”的成分在学校一系列“立德树人”的组合拳中如盐在水,学生则如鱼在水,乐在其中,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涵养品德修为,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相关链接:山西大学用艺术之美点亮思政课堂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