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山大

媒体山大

山西日报 | 从“余音绕梁”到“声动未来”——中国古戏台声学实验室助力传统戏曲焕发新生

2025-02-18

近年来,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研究方法创新,国家高度重视文科实验室建设。山西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深化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搭建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2024年,山西大学科技史研究所和音乐学院博导、教授杨阳在中国古戏台声学实验室的支持下,破壁出圈,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让古老戏台重新焕发生机与魅力。

一个奖,一篇文章,一个项目和一本书

以科技为笔,以声学为墨,2024年,中国古戏台声学实验室扎根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断开启千年戏台的声学奥秘。

2024年9月5日,杨阳教授《稷益庙明代戏台中的哈斯效应研究——兼议在古戏台上唱戏为何不用专职指挥?》一文获得山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也是实验室第二次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4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登了杨阳教授和任世君博士的《中国古建声学之美》一文,年底还被评为《光明日报》理论版2024年度热门文章。12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中,杨阳教授主持的《我国古代声学建筑史料的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获批“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此外,其著作《古戏台传音的奥秘》也获批“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项目”。

今年伊始,山西大学社科处收到了一封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感谢信。这封信不仅是对实验室团队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与鞭策。它增强了团队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攀登的信心,激发了全力构建中国古建声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勇气。


5f3be1eb-c223-4d43-874a-808eee2f2a05_l.jpg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乘风破浪铸辉煌

中国古戏台声学实验室的诞生,既是千年戏曲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回响,也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注脚。

近年来,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科实验室建设、学科交叉、“第二个结合”以及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工作高度重视,中国古戏台和其他声学古建研究应时而生,契合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战略需求。为了提振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山西大学不仅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活动,还特意为有一定研究基础、特色鲜明的交叉研究团队成立了实验室,在办公场所、建设经费、政策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015年,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正式成立声学模拟实验室。如今,中国古戏台声学实验室已成为集科学技术史、音乐学、建筑学、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相关设施设备投入高达700多万元,包括全(半)可转换消声室、振动与音色分析室、丹麦Brüel & Kjær声学测量系统、德国Polytec激光多普勒测振仪、美国FARO FocusS 350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完全满足建筑声学、乐器声学等领域的研究需求。实验室团队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8人,本科生6人。先后主持了20余项研究课题,其中有6项国家课题,发表本方向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

2008年以来,实验室团队累积驱车超过40万公里,先后调研了3000余座声学古建,全面记录了1000余座声学古建筑的图片和测绘资料,测量了400余座古建筑的声学参数及三维数据。

回溯过往,中国古戏台声学实验室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的发展历程:

1986年,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博导、教授高策开始从事对中国声学古建的研究,迄今已有39个春秋。这一年,高策教授对莺莺塔、镇风塔声学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团队在古建声学领域的研究基础。此后,团队逐步拓展研究范围,于1987年开启“云牌”声学特性研究,1992年出版《中国古建筑探微》,1995年撰写《魂系山西》,2002年编撰《山西科技史》,并在2003年倡导科学与艺术交融研究,为后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2013年,古戏台声学研究开启新篇章。团队发现汾阳龙天庙古戏台“墙上设瓮”助声实物,此后,陆续发现系列古戏台“后台设洞”助声实例,划分古戏台声学类型,并于2016年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团队开创钟鼓楼声学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2020年,团队发现汉唐佛寺讲经场“地下传声通道”,2021年发现阿斯塔那伏听俑接收瑞利波的“竹筒听声”技术,为古代声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2022年,团队发现大三面观戏台遗存实例,并证实古戏台应用“哈斯效应”比德国哈斯提出的时间早430-445年,引发很多学者对中国古戏台研究方法的重新思考。2023年,团队提出古建筑原生环境研究理论,开启原生表演声环境研究。

2024年,研究进入繁荣期,公开了1项美国发明专利和4项中国发明专利,投稿3篇C刊学术论文,获批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基地。

耕耘学术,永无止境,积极践行“第二个结合”,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构建中国古建声学自主知识孜孜以求,这是团队所有成员永恒的初心。

全力构建中国古建声学自主知识体系

从学术角度看,声学古建有不可或缺的两个视角:“使用者”视角可突出声学古建的功能性、工具性和社会性,而“科技史”视角则是科学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声学古建形制结构演变、声学功能进化和声学技术发展的“鹰眼”,更是发现声学古建的科学特性,建构中国古建声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

反观现实,许多古戏台修缮只注重外表,“照猫画虎”,没有考虑到其声学功能的保护;古戏台声学研究时的测量和评价依旧沿用国外音乐厅的指标和方法。然而,以全密闭声场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属于半开放声场的古戏台,一些声学特性和审美偏好无法表达。研究团队基于田野考察和声学实证,综合文、理、艺、工多科知识,正在起草《中国古戏台声学测量标准》,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中国古建声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新格局。

与此同时,全国社科工作办对古戏台声学实验室工作也给予高度关注,既是对山西大学学科建设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声学古建价值的认同。

怀揣希望,未来已来。去年,《黑神话:悟空》游戏的爆火让山西古建破壁出圈,备受瞩目。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中国声学古建研究团队将从科学的视角,挖掘、深化、升华中国古建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科学价值乃至当代价值,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用科技守护文化遗产,用创新传承中华文明,让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关链接:从“余音绕梁”到“声动未来”——中国古戏台声学实验室助力传统戏曲焕发新生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