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12月11日电 记者邢兆远、李建斌日前从山西大学了解到,这里构筑的“山西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了100个县级服务中心、3000个乡镇服务站,招聘培训20000名信息技术员。课题组负责人刘滇生教授介绍,这一项目由山西大学牵头,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加入,以现代化农业服务改变传统农村模式,涉及农业、教育、科技、管理及机制体制创新。
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研创新,加大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介绍说,山西大学积极开展与省内地市、企业的产学研协作:与长治市、晋城市等地市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赴柳林县开展调研,校地协同向县域拓展;与汾酒集团、三维集团、河南煤化工等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盟。
此外,赵永祥教授课题组与山西三维(000755,股吧)集团、河南煤化工集团合作,成功开发出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长使用寿命的顺酐催化加氢定向合成丁二酸酐催化剂,为开启丁二酸工业化生产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芳琴教授课题组研制的劣质煤燃烧利用关键技术、煤尘抑制剂技术及煤矿井下瓦斯封堵剂技术等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应用,并在国家惠民计划和山西省蓝天碧水工程对环境质量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张生万教授课题组致力于低度有色配制酒稳定性研究,成功解决了汾酒集团低度竹叶青酒和致中和五加皮酒等配制酒“久置褪色、低温混浊”难题;王自卫副教授课题组在国内最早发明了聚羧酸减水剂合成生产方法,其项目产品一直应用于国家奥运场馆、武广高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直接产值累计达19亿元,节约水泥约700万吨。
山西大学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为促进校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山西大学科技处处长程芳琴介绍说,围绕山西省的战略需求和重大问题,山西大学启动了校级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成立了由校长任主任的协同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基地的运行管理,指导解决基地发展的重大问题,落实政策、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建设。同时,学校积极开展省级协同创新基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经过多轮评审,山西资源循环与生态环境、高附加值煤基化学品关键技术、面向信息化的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三晋文化与社会转型等4个协同创新基地获得省教育厅支持,占全省获批的14个协同创新基地的近30%。
走进山西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记者了解到,这里承载着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重要功能。目前园区孵化面积约5200平方米,聚集了以高校师生为创业主体的26家科技开发型企业,涵盖环保节能、化学化工、智能信息、生物医药、传统工艺等领域,是教师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2013年,科技园入孵企业山西勇宁记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科技项目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资助金额80万元,对于加快学校科技园的发展和拓宽科研经费渠道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