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大要闻

山大要闻

【山西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巡礼】系列报道(十一)

2023-06-27 信息来源:宣传部 教务处 相关学院 编辑:瑄瑄

软件工程专业:培育互联网时代新人

软件工程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与软件工程或相关信息技术领域有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研发、系统运营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听讲+实践”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如果说“应用”是工科专业的育才导向,那么“实践”则是工科专业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专业构建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学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的特点,形成了“软件工程专业与大数据、云计算及网络安全深度融合”为特色的专业方向。专业所在学院与国信蓝桥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西信思智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设立实践教学基地。“3+1”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加速学生向企业工程师转化的速度,以满足软件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软件工程专业就业面广,就业率高,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5.37%。学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于互联网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上市公司等,具体就职单位包括字节跳动、腾讯云科技、小米科技公司、美团等互联网领先行业。


“教学+竞赛”  以赛促学提升质量

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科竞赛与学生实践水平的培养,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学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同时,成立学生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主抓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通过引进企业科技讲座与学生团队训练,在提升学生项目水平与参赛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第七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学生团队的《DEF GAME》项目,荣获国家级铜奖。该项目还同时获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空信达杯”2021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国家级一等奖。近几年,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总共获得国赛、省赛奖3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0多项,省级奖项200多项。


“所长+所需” 因地制宜培育人才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根植中西部,有效支撑地方新兴产业规划,为地方实现产业转型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是软件工程专业不懈坚持的发展方向。如果把智能化产品从0到1的过程比作造房子,软件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则不仅是懂得砌墙盖楼的实操家,还是有设计规划能力的远瞻者。在人才培养上,该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理论性课程设为核心必修课,实践上与山西优逸客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信思智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企业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积极探索如何更好服务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对产业、行业需求和人才的需求。近年来,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深圳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行业同向同行 培养能源建设专门人才

在2021年线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竞赛中,8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垃圾焚烧发电机组”和“66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两个项目中全部获奖。这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探索“以赛促学、学赛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效缩影。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面向发电、能源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领域,努力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宽厚理论基础,系统掌握能源高效清洁转化与利用、能源动力装备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在发电及环保领域从事设备管理、技术研发、装备设计等工作的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山西能源清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聚焦行业需求  创新培养模式

专业开办于1955年,先后以太原工业大学电力分校、山西大学工程学院招收本科生,2014年随校并入山西大学。2010年,获批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2014年,获批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9年,获批能源动力类专业硕士学位点。2020年,获批山西省高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面向火力发电行业和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发了“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主线、两平台、三阶段、四结合、五提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两平台,就是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三阶段,就是职业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培养阶段。四结合,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认识与实践结合、仿真与现场结合、竞赛与教学结合。五提升,就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同时,专业以服务山西和我国电力行业为己任,形成了“紧密联系行业、注重工程实践”的发展特色。


围绕行业特点  优化育人体系

专业紧紧围绕电力行业特色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建立辅导员和校内外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教育进行多角度融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专业学习、身心健康、生活就业上的全方位育人。依托教学平台优势,开放科研实验室,结合大创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本科训练项目每年30余项,参与人数达150多人,参与比例超过50%。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学科和专业竞赛项目为牵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大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部级奖1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项、山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7项。将课堂教学与微课、慕课相结合,虚拟实验与专业设备仿真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思政金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建成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建设校精品共享课7门,编写专业规划教材5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一流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群,打造共享型和交叉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逐渐由单一期末测试向分析能力测试、实际问题解决以及期末综合测试转变。


面向行业发展  搭建实践平台

专业与校外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优质资源。建成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热工基础、流体机械、锅炉、汽轮机等实验实训室,完成嘉节燃气热电分公司、山西建龙集团等6个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挂牌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与企业常态化合作,与许继集团有限公司、阳泉二电厂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在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和科研需要之外,还承担着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并为电力及相关企业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专业依托山西省特色专业、省一流建设专业、省能源动力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电联火电培训基地,凭借面向发电行业的360余台套基础和专业实验实践设备,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此外,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打造了“双师型”师资队伍,拥有电力行业企业背景教师16人,注册电气工程师6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高中级指导教师30人。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通过产学研协调育人方式,建立了省级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合作效果良好。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就职于火力发电及相关企业,累计为电力行业培养了1万多名专业人才,是山西省以及中西部地区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输出的骨干专业之一,获得行业认可。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道统技 努力培育博雅精通的文艺人才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活一日当有一日之勤……”台上演员气势磅礴的声音在剧场回荡,文学院姚宝瑄教授创作的《立秋》展示了晋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刻的对话发人深省。多年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诞生了以《立秋》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精品剧目,形成了“道技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山西影视业的发展培育、输送了大批人才。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以应用为目标  培养文艺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植根百廿学府,立足人文底蕴办专业,形成了以道统技、博雅精通的办学传统。专业借鉴世界各国戏剧戏曲及影视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立足中国艺术教育实际,旨在培养高层次戏剧戏曲与影视艺术教学、创作、研究、管理、策划等专门人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理论学习与艺术创作并重,课程设计以戏剧、戏曲、电影、电视为核心,兼顾文学、新闻传播与新媒体,将现代影视艺术结合传统人文知识,努力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高端人才。文学院2022级艺术学理论博士研究生张冉本科就读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如今他在山大的第八年仍持续深耕在戏剧影视文学这条专业道路中,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不仅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功底,也让他寻找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专业学习中我们开设有短片拍摄、剪辑、室内灯光实验等实践性课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中,我更加体会到影视创作工作的艰辛,真正感受到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乐趣与思想升华。当我尝试用不同的景别去架构画面、用不同的镜头组合完成蒙太奇的创作时,便逐渐从中发现了影视艺术的奥秘。”


以创作为中心 完善教学体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兼具艺术性、学术性以及审美性特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出身的人才也承载着对公众进行思想审美教育和进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任。专业把“以创作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以“电视摄像、影视剪辑基础、短片创作实验”三门实践课为基础,以“导演基础、影视剧本写作、影视声音创作基础”等课程为支撑的综合创作课程体系。学生从中外文学史、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等专业理论课程中,了解文学、戏剧、影视的发展脉络,夯实艺术理论功底。同时,专业所在学院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影视摄影、非线性编辑、演播室、图片摄影等3大类共8个专业实验室,创立“EFP节目制作工作坊”“10分钟年华电影短片工作坊”等学生编创组织,鼓励学生在短片创作、电视摄像、剪辑等实践课程中运用知识、积累经验,不断成长为山西省高校戏剧季、山西省微电影节的生力军。学生多次参加“平遥国际电影戏剧影视文学展”,2019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单俊桐导演的电影短片同时入围86358贾家庄电影短片交流周、海峡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暨凤凰花季毕业影展、中国法治微电影展。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


以需求为导向  讲好山西故事

专业注重挖掘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将区域化和专业化相融合,依托省部共建平台和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基地,与贾樟柯艺术中心、山西广播电视台、太原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努力成为在三晋大地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专业师生立足山西,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传播山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专业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领,成立“初心影像工作坊”,配备专门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影片创作,一批优秀学生作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影视视野观察社会,了解国情省情,提升专业素养。姚宝瑄教授创作的话剧《立秋》,以晋商为题材,是我国第一部深刻反映中国近现代商业金融业变革的活历史教材,曾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被誉为新世纪山西戏剧文学的开山之作,被原文化部列为国家优秀保留剧目。

近年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部分学生相继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毕业生有的进入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融媒体运营等工作。有的进入影视行业,在采、编、导等领域进行作品创作。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