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信息来源:宣传部 教务处 相关学院 编辑:蓝匀 瑄瑄 拂晓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时代发展需要 育复合型数学新人
从数学的角度建立模型,分析疫情传播的规模、时间以及相应的科学干预措施,到提出植被斑图演化新机制,为荒漠化防治提供早期信号,再到集脑卒中患者日常健康管理、术后康复与随访等于一体的远程智慧康复云平台系统……“基础研究和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郝可政在大二时参与了复杂系统研究所郁磊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多模态融合帕金森病患者智能评测研究”,这种亲身参与围绕民生和人民健康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使他对所学专业的运用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山西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对标学术前沿,服务社会发展,从夯实基础理论、注重学科交叉、强化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探索具有特色并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从事数学研究、数学教学、数学应用及软件开发,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让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生动起来
在一方小小的九宫格上,同学们用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在数独游戏“九九同心”中尽情“烧脑”。“玩数独不仅能享受思考的乐趣,体验追求速度的刺激,完成题目时还能获得成就感。” 枯燥的数学与好玩的游戏完美契合,尽情“烧脑”的数独让大家领略到了数学的另一番魅力所在。基础理论数学课程往往枯燥无味,其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讲授许多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很难马上和实际相联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下力气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论,设置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常微分方程、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拓扑学、数理统计等主干课程,在课程讲授中注重实际应用和思维方式的建立,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缜密的问题分析能力。2019级学生白鹏飞考研至中山大学,他回忆起四年的学习生活:“最大的感触就是学校培养了我对数学的热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在学习中慢慢掌握了数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学院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我们体验猜想、探究、验证、运用等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我们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宽广。”
让学科交叉成为专业发展新动力
数学学科逐渐成为解决其他领域关键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方法和理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聚焦数学学科特性,开设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计算理论、数据挖掘与统计学习、编程与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重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交叉融合。面向山西省的转型发展,解决制约核心产业发展瓶颈涉及的数学问题,针对能源、信息等山西省十四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协同解决山西省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承担国家和山西省重点研发项目的能力。近日,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论证,这是数学科学学院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又一新突破。现有的“疾病防控的数学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应用数学中心、“动物群发病科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都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发展,为争取更多的高水平创新性成果提供了保障。
2019级学生黄俊龙保研至湖南大学,山西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导师的科研指导都令他终生难忘:“学院为我们每个学生都配备了学业导师,还开设了本科生讨论班,我们常常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老师常常给我们介绍一些与数学交叉融合的重要学科,让我们了解交叉科学融合与发展给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带来重要的机遇及挑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乏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有的成为国务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高级研究人才,有的成为政府、教育、工商、税务、交通、电信、银行、卫生、保险、部队等领域的技术骨干。
让创新创业点亮探究之路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化“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专业课程实训+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双创”教育资源,设立开放环境,依托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竞赛的方法,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加激发了我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2019级本科生武欣鑫不仅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通过比赛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2019级学生刘洪刚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荣获二等奖,他表示:“本科期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理论性很强,通过参与竞赛和创新创业等训练,我们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三年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获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2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在创新创业和科研训练中不断夯实专业知识能力,越来越深地体会到数学思维的价值。
近年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升学率不断提升。升学就读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重点院校。
环境科学专业:以教带研 以研促教 培育新时代环科人才
环境科学研究所董川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开展新型环保可降解色料研究,系统分析多种隐色体染料和天然植物色素的理化特性,研发出不同类型的环保可降解色料,所研发的新型染料广泛应用于教具学具、油墨印刷等领域,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瑞士国际发明协会金奖、德国纽伦堡创新材料奖等。围绕环境科学基础研究方向,从学理研究到技术开发,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区域社会需求,正是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始终探索发展的方向。
建强专业 全链条培育环科人才
环境科学专业创建于1985年。2000年,专业所在学科成为山西省重点学科。2005年,成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15年,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8年,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聚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领域开展特色研究,依托国家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引领带动专业建设,用专业支撑学科发展,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协同创新”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教研一体化方式培养环科人才,形成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知识传播与科技创新有序递进的良好氛围。
团队担纲 教研互促打牢基础
专业教师团队由国家级人才、山西省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三晋英才”组成,拥有3个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环境类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改项目10余项。环境生物学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环境管理与法学课程等3门课程成为省级一流课程。
近年来,教师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山西省自然科学奖、山西省科学技术奖。通过以研带教,以教促研,这些科研成果成为教学新元素,被不断补充更新到教学内容中,促进基础理论与科技前沿相融,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如何指导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如何应用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专业基础。张彦峰本科所学专业是环境科学专业,现在环境与资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继续以环境科学作为研究方向。他说:“我现在也不时翻出来本科时的课程笔记重温。老师们在课堂上、讲座中第一时间为我们详细讲解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科研创新的力量。那些课堂上介绍的科研实例、提到的论文著作也为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灵感和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思维、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不仅丰富课堂内容,也促进了师生科研水平提升。
平台发力 打造科研育人广阔舞台
实践教学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依托科研平台开展环境科学专业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把研究和教学做到一线,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学业。增设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课程,将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计划纳入培养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每年有近95%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导师实验室,近30%的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GIS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学生科技活动。以科研项目、科技竞赛为抓手,通过项目、竞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项目“焦化场地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暴露及尿液羟基代谢物与呼吸道疾病的相关性”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臭氧对果蝇节律的影响”等3个项目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季家数将进入东南大学攻读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我在大二时就跟随老师参与科研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用水热法做出双模式荧光碳点,这样的科研经历不仅拓展了课堂所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我的科研素养,为考研提供了很大帮助。本科阶段参与科研训练所打下的基础,给了我持续深耕的底气,也为我指引了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这是我在专业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大多进入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环境保护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他们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肯定。
翻译专业:培育跨文化传播的翻译人才
在驻外使馆参加津巴布韦共和国独立暨津巴布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43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上,山西大学翻译专业大四学生要慧敏收获颇丰:“津巴布韦来宾热情地向我讲述他们的习俗,我亲身接触到了标准的外交礼仪。在提升口语交流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聚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翻译技能,与山西省翻译协会、山西中译翻译公司、英语周报社、希望出版社等兄弟单位长期合作,为学生在口笔译、语言服务、文化交流、外语教学等方面的学习成长搭建平台,努力培养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的跨文化传播人才。
传承学府基因 紧盯一流专业高峰矢志奋进
山西大学外语学科是我国高校创设较早的外语学科之一。1902年山西大学堂成立,“西学专斋”便开设有英文课程,两年后增至英、法、俄、日四门外语课程。建校初在上海设立的“山西大学堂译书院”,6年间翻译印行当时急需各科教材20余种。在学校百廿发展历程中,历代英语学人为国家英语和翻译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关其桐、常风、聂崇信、彭阜民、高健、杨德友等享誉译界的名家辈出。迈入新世纪,学院在翻译教育事业上不断取得新突破。2010年,获批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2年,获批开设本科翻译专业,培养口笔译人才。2021年,翻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翻译大赛中均有不俗表现,朝着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的目标阔步前行。在第八届中西部外语翻译大赛上,荣获全国特等奖2项,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2项,全国三等奖12项。2021级翻译专业平福裕同学荣获英语专业笔译组特等奖。“大赛检验了我平日翻译的学习成果,同时通过比赛我结识了其他高校同专业的优秀学生,相信我们会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在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在第二十五届“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总决赛上,2020级翻译专业熊荣泓赢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获奖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反而增加了我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变“所学”为“所用” 在实践中检验专业能力
专业坚持“重内涵、重质量”的建设思路,以实践为导向,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翻译本科专业移动信息化教学体系平台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高校翻译课程实施路径研究”等成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汉英笔译》《中国文化概论》《交替传译》等课程成为省级一流课程。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议项目、山西省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山西省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等国家级、省级项目。专业教师主动承接山西博物院等文博单位、中化二建集团公司等企业的汉语资料、工程项目翻译审定工作,积极参与我省各类国际会议的口译工作。这些经历,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天龙山。在拍摄宣传片期间,2019级翻译专业学生王馨婕担任现场口译。谈起当时的情景,她仍难掩激动:“山西是文物大省,能用自己所学向世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感到万分自豪。这也让我在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坚定了不断在学术道路上提升专业本领的决心。”
要“智育”更要“德育” 努力培养时代新人
翻译专业坚持“全人教育”理念,将明理和崇德相统一,引导学生启智润心,乐学修身。在课堂授课之外,推出线上线下、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积极举办助学圆梦活动,学生走进静乐县实验学校助教,走进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鉴红歌岁月,诵峥嵘故事”,走进双塔博物馆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培养信念坚定、爱国奉献的翻译人才。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讲好山西故事”英语演讲大赛、多语种讲述家风故事的“家风故事征集活动”,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2017级本科生王千一已顺利考至西南大学英语笔译专业攻读研究生,谈及本科四年翻译的学习,她说:“在对外话语传播中,我们不仅要通过翻译,推动中华文化、中国故事‘走出去’,更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把中国的经典翻译出来,讲好中国经典故事,是我未来最想要做的事情。”2018级本科应越同学在首届“中译国青杯”联合国文件翻译大赛中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赛后她总结道:“参赛过程中我感悟到了老师平日里对我们的用心良苦,老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提供的实践运用指导是我得以获得好成绩的根本原因。要对自己译出的每一个字负责,高度的责任感是翻译出高质量作品的前提,更是成人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