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信息来源:宣传部 教务处 相关学院 编辑:蓝匀 瑄瑄 拂晓
应用心理学专业:以心育人 培养健康心灵的守护者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概论”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课上,刘丽老师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有一名同学作为求助者,说出自己最近面临的情绪问题,其他同学则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通过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问题,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开展模拟心理咨询,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性、互动性,促进学生对心理咨询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心理助人能力。
奋楫扬帆 勇争一流
山西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以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创新意识、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掌握扎实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协作、精于实干、勇于创造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心理学学科教育和研究始于1950年的心理学教研组时期,1993年设置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心理学专业凝练方向,确立特色,与师范类、医学类院校心理学专业错位发展,聚焦培养心理咨询、组织管理及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2021年,应用心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五年,专业依托的学科发表包括《心理学报》杂志在内的学术论文53篇,承担27项国家、省部级、地区重要科研项目,拥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等。在道德心理研究,无意识、集体创伤,网络使用,父母低头行为等领域立足于时代热点,视角新颖,得到业界的肯定。
模块化教学打造育人特色
专业基于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和阶段特点设计课程与教学,开发了三个课程模块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理论课教学以“讲授+研讨”方式开展,在“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中,老师在讲授概念、理论的基础上,还会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和难度的文本,其中有中、英文专业书籍节选,中、英文学术期刊文献等,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学科前沿。在“心理测量”“人事测评与职业规划”“心理咨询概论”等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课程中,专业教师运用“案例分析+实务操作”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心理学概念和原理。在“心理测量”课中,老师让学生编制问卷,通过题目设计、数据收集、结果信效度分析等步骤,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术热情。
在实验心理学、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理论或实践课程中,教师运用“文献分析+自主设计”模式,指导学生提高文献阅读分析能力,了解研究热点、问题和进展,更好地开展自主设计。2019级本科生田嘉文已推免至西南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她回忆道:“在课堂上,老师会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和我们互动,还要求我们加强课外的文献研读,我的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以“团辅+实训”为主要模式,老师通过团辅活动给学生讲授专业的心理学团体活动技术,让他们在毕业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他人,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人和自己并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在每年的本科新生适应训练、“5·25心理健康节”等活动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向全校同学提供心理帮助。
用心播撒专业种子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兼顾“重理论”和“务实性”双重目标,为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与服务的学生奠定良好基础。近五年,陆续建成十余个实践教学基地,服务对象从正常人群到特殊人群。学生可在基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促进知识转化。“心理咨询课程实习”课程面向专业大四学生开设,学生每年带领近七千新生,开展相识团体心理辅导。
2011级本科生刘超保研到北京师范大学主攻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硕士毕业后返回母校从事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她回忆:“在课程实习中,我实际应用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使我的专业方向更加明确,坚定了我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2020届本科生崔雁娇毕业后,响应国家服务西部的号召,前往广西百色支教,应用所学知识帮助当地学生解决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困惑,守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她的事迹被《山西青年报》报道。
近年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出了众多具有人文和科学知识素养、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拥有宽广的理论和实践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有的进入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有的去国外名校继续学习,还有的走上了教育、企业、公共事业领域相关岗位。随着国家对国民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以及系列政策与措施的出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将在各个领域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强化交叉特色 培养信科新人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的数学类理科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事计算机各种算法研究、企事业单位应用软件开发以及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人才。
找准定位 攀登一流专业高峰
近年来,专业所在学院坚持“按照国家一流学科标准建设数学学科,引领山西数学科学发展”的奋斗目标,以学术研究团队建设为核心,设有智能计算与控制、智慧医疗大数据分析、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图论、生物数学、非线性泛函分析、代数与几何、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应用统计等学术团队。专业依托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面向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前沿,服务地方经济从资源型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转型发展,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具备解决信息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和软件开发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家一流的创新型本科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凝练特色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该专业注重对学生数学基础教育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3+3+2”培养模式,即3学期基础理论,3学期交叉学科知识,2学期实践训练,形成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优势。夯实数学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缜密的问题分析能力。开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计算理论相关课程,重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领域交叉融合。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一核心、双引领、三层次、四平台、五模块” 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近三年,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共立项7门省级一流课程、12项省级教改项目;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
深化改革 蹚出专业建设新路
实施“一个依托、两条主线、三方协同”的综改策略,优化专业生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依托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和山西应用数学中心等平台,搭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对课程模块、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特色方向、课程团队等专业要素进行设计,形成了由优秀学科带头人为系主任和课程团队负责人的二级管理模式,构建专业综合支撑体系。围绕模块化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和层次化实践技能提升两条主线,从思维、知识、素质与能力四个层面定义专业内涵和外延,建立融合信息、计算、分析与应用的知识体系;设置智能控制与算法、无线传感网络、数据分析等特色研究性课程;形成数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计算能力有效衔接的三大课程群;实现“基本能力+交叉融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层次化实践体系。聚合“专业-学科-产学研平台”三方资源,共建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搭建高性能计算平台实验环境;教师分解科研项目并设计成学生能够参加的科研训练项目,发挥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作用,使学生在参与产学研实际项目中得到锻炼。
近三年,毕业生实现优质升学,大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深造。毕业生就业分布较为广泛,从事行业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为主。
旅游管理专业:化区域优势为育人特色 培养新时代文旅生力军
走进金郭壁、银窦庄古村落调研,剖析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文化底蕴;深入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以管理者视角思考景区综合管理问题;入职太原方特东方神画游乐园,为建设中的乐园出谋划策……旅游管理专业将课堂搬到了那些最需要发展文旅的地方,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文旅实际。
山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93年,是我省第一个旅游管理专业。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3年,成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04年,成立山西省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旅游研究中心”。2007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建立全国旅游学校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启动全国旅游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员培训工作。2010年,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开始招收旅游专业硕士(MTA)。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专业形成了山西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研究、旅游资源的评价与规划、旅游企业管理研究三个特色研究方向。
依托区域资源 凝练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区域内具有引领地位、全国具有鲜明特色”作为建设目标,与省文旅厅联合建设山西省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平台,建设文化旅游体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打造文化旅游科技的发展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旅游理论素养和数字文旅专业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文化守正思想、社会责任意识,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科学研究能力、管理实践能力的文化内容阐释与创造、数字文旅创新与传播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与山西省文旅厅、山西文旅集团、大同市云州区、介休市、娄烦县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产业发展、景区建设、旅游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科研团队主持编写《山西旅游绿皮书》,参与撰写《山西省旅游服务质量发展报告》和《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地方标准,助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注重产教互补 建强师资队伍
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构建校内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与校外酒店、景区、博物院、在线旅游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产教互补合作平台。依托山西大学“三晋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全校8个涉旅学科师资力量,跨学科完善师资团队建设。采用“国际旅游信息技术师资+专业教师+业界导师”的建设模式,形成数字文旅师资团队。整合历史、考古、新闻传播、美术教师资源,形成文化旅游团队。打造“学业导师+创业导师+职业导师”的导师队伍。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在《旅游学刊》《情报杂志》、IJCHM、JST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委托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一般项目。
推进课程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置上,增设哲学、美学等基础思辨课程,开设文旅信息化、文物鉴定等专业课程,打磨“文化旅游体验设计”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打造山西智慧旅游、旅游产业数据分析、旅游历史文献管理、山西文物资源、山西省国内游客抽样调查等多个文旅科技教育教学平台。依托学术实践基地、校内实验基地、专业实践基地三大基地,以及三晋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旅游研究中心、旅游大数据实验中心三大中心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从课程改革、师资培育和实践教学三方面培育具有复合式创新思维、思辨式文化素养、开放式专业技能的文旅人才。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国家级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奖20余项,其中获特等奖2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部级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奖30余项。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毕业后大多进入国内外旅游集团、文旅相关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研究机构等,从事行业管理、企业运营、旅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部分同学升入西南财经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