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信息来源:社科处 责编:木杉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强起来
“十三五”以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锐意创新抓改革,凝神聚力促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根据2020年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42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在“量”与“质”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科研经费稳中有升,重大重点项目连年获批
“十三五”期间,社科处实施科研项目申报全过程跟踪服务,系统谋划、重点跟进、提前培育,建立学科带头人、院所、学校分级预评审机制,实行专家辅导和论证交流相结合,国家级高层次项目获批数逐步增加,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6年以来,文科教师承担各类课题1738项,比“十二五”期间年均经费增加25.3%。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06项,经费分别比“十二五”期间增加25.1%和57.5%。横向课题540项,经费比“十二五”期间年均经费增加63.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被视为衡量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2016年以来我校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连年获批,立项数创历史新高,累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22项(其中重大项目9项、重点项目13项),成为山西大学文科科研实力的标志性引领,比“十二五”期间承担数增长一倍,承担重大、重点项目占全校国家社科基金总数的15.7%。特别是2020年获批1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项目,实现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可申报项目的立项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我校共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86项,立项率为15.9%,高于全国平均立项率5.3个百分比。2020年我校共获批17项,全国排名20名,立项率高出全国立项率10个百分点,在十四所部省合建高校中排名第一。
科研平台成效显著,省部级平台数量实现倍增
鼓励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社科处坚持统筹推进,精心谋划,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积极组织并整合现有科研力量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科研平台聚合能力显著提升,智库影响力不断提升。
截止到“十三五”末,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达20个,其中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15个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含1个教育部基地),1个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个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2016年以来获批的科研平台共计12个,占学校科研平台总数的60%。
2019年,我校音乐学院申报的传承项目“晋剧”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进一步发挥我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推动我省晋剧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0年入选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学科优势,将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共同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打造国内顶尖、国际领先的云冈学学术高地;山西大学长城文化生态研究院是落实省委“聚焦文化自信、文旅融合,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部署和推动文旅事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校服务山西文化强省战略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标志着我校和地方的战略合作进入了实质协同的新阶段。
科研团队建设引领创新,人才培育卓有成效
进一步优化学术队伍结构,加强团队建设,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增强团队凝聚力。“十三五”以来,张信东教授带领的管理与决策创新团队入选2017年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是我省入选的第一个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2018年,高策教授带领的科技史与科技战略团队、邢云文教授带领的乡村文化发展传播研究团队、岳谦厚教授带领的太行山及吕梁山八路军抗日史研究团队、乔全生教授带领的晋方言保护传承与服务开发团队、江怡教授带领的分析哲学与认知科学哲学团队等5个团队也成功入选,同时,马华教授、原美林教授、石晓峰教授带领的团队进入培育序列。
“十三五”期间,我校共有12人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占到全省入选总数的1/2;15人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均创历史新高。杨军教授、邢云文教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同时该2人也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科研成果质量提升,高水平成果产出量逐年增加
“十三五”期间,我校共发表学术论文4096篇,其中CSSCI期刊收录论文1961篇,被《新华文摘》收录学术论文30篇,《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8篇,论文发表总数比“十二五”期间增长30%。《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刊登了我校科学技术史研究所高策教授科研团队的专题文章《当代量子理论的哲学审视》、高策、乔笑斐的《后真相时代的科学哲学》、程瑞的《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问题》等四篇论文,2020年第3期刊登了殷杰教授科研团队的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共出版学术著作357部;2017年我校哲学社会学学院魏屹东教授的著作《科学表征:从结构解析到语境建构》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0年我校哲学社会学学院梁晓萍教授的专著《中国戏曲美学史》被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遴选为推荐书目。
成果获奖再创辉煌,高层次科研奖项全省领先
“十三五”期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44.4%,其中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殷杰教授获得一等奖1项,是我校自2006年获得第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来再次获得该奖项的一等奖,也是山西省“十三五”期间唯一获得的一等奖。2016年我校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7%,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科研奖励方面,“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3项,比“十二五”期间获得的数量增长43%,其中一等奖获得数占全省35%,获奖总数及一等奖获奖数均位列全省第一。
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资政报告质量明显提升
“十三五”以来,社科处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根据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部省合建”山西大学的协议》有关要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鼓励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强化服务意识和能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晋商学研究所和管理与决策研究所两个科研机构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组织哲学优势学科群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组建成立了“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和“三晋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一流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相融合,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建言献策。社会哲学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马华教授呈报的《关于提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水平的建议》(国参阅〔2020〕76号),获得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历史文化学院每年推出《旅游绿皮书》对山西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全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征程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城乡发展研究院慕良泽副教授的资政成果《亟需调整和完善惠农政策》被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2017年第4期刊发,该成果提出的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给我校来函通报表扬。
经济与管理学院每年主编的《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出版,为全国第一部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研究主题,研究“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山西蓝皮书,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创新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语言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省太原市阳曲县,晋中市祁县、寿阳县、吕梁市中阳县,晋城市陵川县,长治市沁县,临汾市乡宁县,运城市垣曲县、芮城县,朔州怀仁县,大同市左云县、灵丘县,忻州市定襄县、神池县、宁武县15个县的方言进行全面描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现象,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山西民间口头文化,发掘山西方言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规律,得到国家语委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哲学社会学学院邢媛教授应对疫情的咨询报告《政府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中要重视志愿者队伍培育的“四化”》在《山西日报》发表,另有五位老师有关疫情的咨询报告报送省科协并在《科学决策参考》新冠抗疫专刊发表。
教育厅根据各高校对“黄河、长城、太行、五台山”研究优势和特点,建设文化生态研究机构,“长城文化生态研究院”由我校牵头组织建设,同时也是其他研究院的联合建设单位。我校深度参与“生态研究院”建设体现了在传统文化资源研究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法学院温树英教授的咨政建议被中央部委采纳,为法治强国起到了积极作用,省、校相关人员获得了表彰。
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科研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社科处紧紧围绕国家新的管理形势和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修订《山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办法(试行)》,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文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进一步产出了更多高水平的优秀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出台《山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充分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2019年,和科技处一起出台了四个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山西大学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预算调整程序,下放相应预算审批权;《山西大学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间接费用的使用范围,简化科研绩效发放程序;《山西大学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结余经费的使用;《山西大学科研项目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劳务费的发放标准和发放范围,制定了专家咨询费的发放标准。
“十三五”期间,社会科学处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研究导向,组织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三五”制定的各项指标任务,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