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9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教务处 相关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将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迫切需要得到满足,2019级行政管理专业张亚多及其团队关注社会痛点及国家政策导向,如何帮助老年人解决切实需求,打造一个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共荣社会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他们利用寒暑假走访了上千个社区,开展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同时借鉴网上的数据进行参考创立并实施了老友学聚——中老年人的五公里交互智能“云社区”项目,项目依托于网站、小程序等云平台,通过新型电子档案普及、新型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对接、智能一体化养老云端社区和专创融合社会治理等多元创新点,打造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养相结合普惠民生、功能完善的互联网区域养老联合服务体系。项目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铜奖。
回应现实问题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专业,更需要教会学生运用理论工具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及时回应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
“课程超市”发现兴趣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和国际政治三个专业各有何特点?如何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在一年一度的专业交流会上,老师学长们和大家一同分析各专业的特色、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升学就业方向及规划等,帮助同学们发现兴趣、明确方向。山西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于1993年率先在省内开设,培养高素质、能力强,适应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能力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人才,打造区域领先、全国知名的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所属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实行大类培养与学科分流。2019年实施“1+3”政治与公共管理大类培养模式,2021年启动“政法平台”人才培养,打通学科群内基础课程设置,大二实行学科分流。推行完全学分制,学生修读完成所在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和选修学分要求,可申请毕业和学位授予。学院开展主辅修制,学生在符合主修专业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同时修读完辅修专业设置的辅修课程后,可申请辅修专业学位。“完全学分制打破了学习时间和内容的界限。我可以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和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实行的主辅修制让我可以将多出来的时间用于拓展兴趣爱好或者优化学习计划。”2020级本科生郑乐在入学一年后选择了行政管理专业:“刚入学时对专业知之甚少,未必真正清楚专业的发展前景,通过一年的大类培养,我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学院致力于探寻一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让学生在体验中选择和坚定志向。
言传身教“育人”第一
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代表的公共管理类学科主要面向国家与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无论宏观层面的愿景规划和政策制定,还是微观层面的社区事务管理,都与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密切相关。山西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与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2017届毕业生高思恩是全国二青会开幕式主火炬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19“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太原市“时代新人”代表。从读大学,到研究生,到留校成为辅导员,高思恩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深刻的认识:“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我的老师教会了我要具备强烈的公共精神与责任意识,作为老师,我也特别注重将学生的道德培育和技能训练融入其中。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面向公共性,我们更需要培养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行业精英,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回馈国家与社会。”热心公益的“爱心姐姐”郭燕萍、“供水工匠”降威、甘做平凡小工匠的“钢铁裁缝”强壮、人才引进代表清华大学选调生刘永生……她把时代新人的好朋友请进课堂和学生们面对面宣讲、互动、交流,让学生汲取榜样力量。这样的好老师还有很多,王臻荣教授、董江爱教授等被评为山西省模范教师;马小娟、翟新花等教师被评为山西省教学名师,多名教师获得“宝钢奖”“德秀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省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课堂内外“双轮驱动”
行政管理专业深化校政合作,以协同为基础,以共赢为目标,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共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人员、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打造“课堂实训”和“课外实习”双轮驱动的校政合作培养模式。聘请政府部门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践类课程实行“双师共授”。学院成立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城乡治理研究中心、机关事务研究中心作为教学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学院与省政务服务中心、晋源区人民政府、朔城区人民政府、古交市人民政府建立协议性实践教学基地。与省内多家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近几年学院组织学生在太原邮政集团公司、文水县政府、临县公安局、临县县委、县政府各部门集中实训。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平均每年约有20余项被列为校级大创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项目。通过课内课外“双轮驱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多名学生进入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2015级本科生程诚,毕业后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深造,现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本科四年的学习,使我不仅初步了解掌握了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更教会我要弘扬公共精神、承担公共责任,用公共管理的学科思维来看待和感知社会问题,这对于我的学术成长和人生发展而言,都是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除继续深造以外,本专业学生就业单位以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为主,职业分布多样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植山西沃土 培养新型计算人才
“山西大学超算队以87.27万亿次/秒的HPL持续浮点运算性能打破2021年大赛世界纪录!”喜讯再次传来。这是山西大学超算队连续三届获得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一等奖,先后两次打破计算性能世界纪录。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国家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学生基础能力,力求培养拥有计算思维,掌握算法设计、程序实现、系统开发的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领域问题求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承前启后 发挥优势凝练特色
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源于1980年设立的计算机专业,所依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分别于1991年和2003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成为首批山西省“攀升计划”学科,2017年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2021年,“计算机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目前逐渐形成了以大规模复杂数据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示范应用为主线,以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为统领,以中文信息处理、复杂网络与社会计算、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为主要支撑,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理论与应用成果,努力为山西煤炭、旅游、基础教育、公共安全等行业领域的大数据技术提供智力支持。构建了“智能+”“大数据+”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育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团队引领 平台赋能助推教学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科现有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搭建了良好舞台。目前,专业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师资优良的教学科研队伍。专业教师获多项山西省教学成果奖,获批省部级各类教改项目二十余项。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及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等共计三百余项。在CCF A类期刊和相关学术会议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机器学习》《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等8门课程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一流课程,编写出版3部国家级教材。全国优秀教师吕国英教授编撰的《算法设计与分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被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两百余所高校使用。
面向实际 付诸实践淬炼青春
专业遵循“德育为先、学科引领、科教融合、多元协同”的育人理念,从行业人才需求、社会应用入手,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大一开始,学院会为每一名学生分配指导老师。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乃至国家级项目,尽早接触学术前沿,接受科研训练,激发他们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热情。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山西鲲鹏生态创新中心、阳泉大数据基地,参加企业大数据工程能力培训等校外实践活动,为他们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问题创造条件。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团队设计开发的“听听视界”软件和智能导盲杖为视障人士提供便利,帮助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这个软件斩获第十一届“中国软件杯”大赛一等奖,实现了我省在该项赛事中一等奖“零”的突破。团队成员王浩鹏说:“ 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展现计科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的青春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应用成果,已成为专业培育人才的又一重要的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强化特色 立足实践 着力培育数智化人才
山西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前身是中文系的图书馆学专业,培养从事信息组织、开发、利用的专业人才。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影响逐渐深入,专业开展“以应用为目标、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教学实践改革,形成了“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二元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成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特色+优势 强化“全人教育”育人理念
专业以“价值引领、认知迭代、知识构筑、能力养成”为出发点,强化系统性结构化思维训练,聚焦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努力培养拥有“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决策+信息分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两个学科,发挥省级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创新团队,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知行4.0”三全育人品牌等资源平台优势,强化“全人教育”育人理念,突出关联技术、管理创新、决策思维、数据分析等知识的融合,完善基于课程群的教学体系,开展“双驱动制”实践教学,推动适应性本科教育,努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复合人才。
专业+专注 打造学科交叉“融通式”教师团队
专业拥有一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数学等多学科交叉“融通式”教师团队,为强化专业知识融通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五年,专业教师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和教改项目,在中英文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两百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教师团队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正大杯”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学科竞赛,形成了多个特色方向的创新创业教师辅导团队。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六十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二十余项。
融合+创新 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专业注重现代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突出“宽基础、重技能、跨学科”的特点,培育在系统设计、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大数据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数智化人才。加强专业知识基础讲授,完善学生在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信息管理、信息决策、信息分析等方面专业知识体系建设。增强实践教学实效,以“引导课-整合课-靶向课-归口课”为主线,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利用北京、上海、苏州、太原等地实习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数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计算机类等跨学科综合课程体系,开展多学科交叉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近三年,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保持上升态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