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9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学科建设办公室 文字:宁晓燕 郝雪霞
编者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山西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回答好新时代“教育三问”,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献礼学校120周年校庆,校党委宣传部推出“点亮育人路·奋进新征程”系列专题报道,多视角展现学校五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新举措新变化新风貌新成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凝聚起全校师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破浪前行的强大动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奏响最美乐章。
让学科建设的“红利”惠及每一位学子
2022年2月14日,山西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上千条评论都在分享着同一种喜悦。
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这一天,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校哲学学科、物理学科赫然在列,山大人的夙愿终得实现。
这是荣光,更是使命。
迈上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如何让学科建设的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师生,提升山大学子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这是我们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面对并回答好的问题。
做好“加减法” 优化学科布局
五年来,一道道有关结构优化的“算术题”,写进了学科调整方案中,逐步形成“学科覆盖面宽、文理学科见长、基础学科优势突出、应用学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架构,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
向优培强,分层建设。2018年,学校制定《山西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发展规划(2018-2020)》,确定了“突出重点、分层建设、整合联动、构筑高峰”原则,形成“率先发展学科、重点发展学科、协同发展学科”的学科建设格局,分层分类开展学科建设,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引领,哲学、物理学学科列为率先发展学科,积极争创“世界一流学科”。B档学科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弥补学科发展短板,实现学科建设提档升级,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增长点。其他博士一级授权学科和相关学科列为协同发展学科,通过资源整合、学科交叉、支持相关学科平台的方式,围绕产业链打造特色学科群,在推动优势学科经济社会支撑能力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双一流”建设工作推进会
一减一增,动态调整。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自2018年以来,学校推动学位点优化调整,撤销18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涉及15个一级学科;整合学科资源,增列法学、政治学理论、数学、艺术学理论、理论经济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5个,增列控制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网络空间安全等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3个,特别是增列和对应调整设置了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专业人才的社会工作、电子信息、土木水利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
创新生态,重点突破。在创新发展生态的培育下,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快速推进。五年来,在入选两个“一流学科”外,化学、工程、材料、环境/生态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学科、植物与动物学和农业科学共8个学科进入ESI前1%,哲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化学4个学科获批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建设项目。哲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煤电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学科群”“土壤污染生态治理学科群”“智慧物流管理学科群”3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获批建设。特别是部省合建和山西省实施“1331工程”以来,为学校高质量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8个学科进入ESI前1%
面向未来,绘制蓝图。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一流学科生态”的建设目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持计划”,持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地位;实施“双一流”学科高峰引领计划,全力推进哲学、物理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学科高原建设计划”,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形成“双一流”建设新梯队;实施“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建设计划”,扎实推动学科协同发展,全面建设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
强化“支撑点” 做强基础学科
基础学科是办好一所大学的根本,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世界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持续提升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回答好“钱学森之问”,是学校近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深化合作座谈会
深耕基础学科建设,推动育人水平上台阶。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艺术学理论等人文学科以及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等理学学科,均为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优势,成为学校培养从事基础研究人才的沃土。五年来,在教育部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对口帮扶下,我们准确把握形势、抢抓发展机遇,紧密围绕国家在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切实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以哲学、物理学学科为引领,锚定目标,久久为功,汉语言文学等42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奠定了更好的学科建设发展基础。学校在2020年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评级中位列全国第42位,在2021年全球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65位,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理科实力评级中位列全国第34位,学校文理实力评级逐年上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日益提高,引领带动学校基础学科整体水平发展。
4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聚焦人文学科建设,构筑人才培养新体系。近年来,学校发挥传统人文学科优势和特色,坚持文化传承、铸魂育人,构建起融“高水准学术研究、高质量课程体系、高品味人文活动”为一体的精品化基础文科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哲学学科建立新型导学关系,在哲学学科内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搭建学术研讨平台,围绕学术传承、理论创新、思维训练、开阔视野,着力培养哲学人才。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张鑫说:“一流的学术平台、理想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我成长为能够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将导师最新研究成果引入经典教材,通过定期开设国学讲堂,由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青年师生读书会等学术活动熏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创新能力。中国史学科在一级学科层面打通学科基础课,强化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训练,注重在科研项目与学术活动中潜移默化为学生播下学术种子。艺术学理论学科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发展的高级人才,让学生做到知识活、问题真、视域广,艺术素养与科学精神兼备,实践能力与书本知识并重。
强化理学学科特色,打造人才培养新格局。坚持厚基础、重研究,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研教融合,努力培养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物理学学科在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基础上,深入实施育人综合改革,围绕学科在量子科技研究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建立从专业教学、基础研究、技术实践、协同创新、国际合作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一流物理学专门人才、未来杰出物理学家奠定基础。“光电研究所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给我的科研工作提供大量的锻炼机会,是我一生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这是光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文慧在获得国家奖学金时的肺腑感言。生物学学科紧紧围绕国际前沿研究进展及国家和地区需求,着力培养敢于担当、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科人才,使其能够掌握和应用本学科理论技术开展前沿性的科研工作。获得国家奖学金的生科院博士研究生郭剑说:“在生物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后,我的目标更加坚定,怀着破解更多生命科学奥秘的梦想,我要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山西特色谷物上,把地方特色带向更宽广的舞台。”数学学科围绕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3个学科方向,细化研究领域,凝练研究特色,启发学子利用自身在数据分析平台建设、软件算法开发等方面的优势服务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创新实验课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验中夯实基础,激发学术潜力。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新生开班仪式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创造学科生态新环境。在招生计划、学籍管理、科研训练、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学校制定了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倾斜的政策,为有兴趣、有志向从事基础研究的同学提供便捷通道。加大对基础学科招生计划的支持,积极推动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等招生制度改革,扩大直博生比例,切实提高基础学科生源质量。完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和转专业办法,对于学术基础较好、对基础研究兴趣浓厚的研究生,鼓励其在同一学科门类下从应用学科转向基础学科。探索实施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工程项目、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的科研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项目博士专项招生计划,推动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百分之百参与导师课题。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部省合建契机,加大与对口支持高校优势基础学科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力度。
用好“催化剂” 推进学科交叉
瞄准国家战略目标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主流发展方向,学校融合学科发展优势,探索协同创新方向,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拓展学科发展空间,让学科交叉日益成为引领创新的“孵化器”,成为培养融合创新人才的“原动力”。
聚焦国家发展新战略,调亮学科“显示度”。紧盯国家重大科技前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命健康、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持续推动科学技术哲学、量子科技、云冈学、碳基新材料、人工智能、环保生态、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学科领域的建设。物理学优势学科群对接光电信息产业,在量子保密通信、光刻机用深紫外光源等重大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与北京大学共建云冈学研究中心,致力于高层次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列入国家“考古学”急需人才专项计划,为国家培养“文物全科”本科专业人才。参与山西北大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建设,围绕碳基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搭建一流平台,引育一流人才,开展科研攻关。
物理学优势学科群对接光电信息产业战略论坛
与北京大学共建云冈学研究中心
面向山西转型新需求,提升学科“贡献度”。打造“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一体化学科交叉应用教育链条,依托大数据科学与产业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大健康研究院、绿色循环农业研究院、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山西光电信息产业研究院等具有产业牵引和跨学科性质的研究院,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哲学优势学科群对接山西文旅产业,助推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事业发展。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组建对接大数据、光电、节能环保、生物基新材料等4个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学科集群。与北京大学、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集团等兄弟单位合作成立“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协同研究中心及煤基固废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为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打造全省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研发高地贡献力量。
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
哲学优势学科群对接文旅产业战略论坛
“理论学习在山大,科学研究在汾阳”,这是学校积极发展学科交叉应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提升育人质量的一个缩影。2019年,学校与汾酒集团、汾阳市政府共同建立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培育白酒行业高端应用型人才,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白酒酿造知识密集型高端创新载体。在“全国大学生白酒品酒技能大赛”中,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斩获多个奖项。
杏花村学院(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成立
探索学科发展新规律,跑出学科“加速度”。走进山西大学大数据科学与产业研究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的学术梦想——智造智能”蓝色大字。在研究院院长钱宇华看来,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研究团队把进化智能作为团队的学术梦想,致力于与学校众多学科进行深度交叉研究,努力建设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数据生产集成平台、数据科学研发基地、数据价值创造与创新工场、数据人才培养高地,力争成为政产学研教合作建设的创新型学院典范。这种在学科交叉中催生新的增长点,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思路,已成为我们推动学科发展的共识。近年来,我们自主设置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草生物学、环境生物医学、材料化学、应用催化、云冈学”等目录外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汇聚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步伐逐步加快,我校政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成效也日益凸显。五年来,我校学生共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2177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4项,国家级一等奖62项,国家级二等奖95项,国家级三等奖154项;省级特等奖27项,省级一等奖271项,省级二等奖359项,省级三等奖202项。
光电研究所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得益于各学科的蓬勃发展,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也呈现出新气象。两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院士领衔的80余人国家级人才团队以及300余人省级人才团队,成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报效祖国的领航者。在山西大学,与“一流学科”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向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当面讨教,已成为常态。在学科建设的红利加持下,山大学子立志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