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6 信息来源:宣传部 教务处 相关单位 编辑:蓝匀 瑄瑄 拂晓
历史学专业:传承学府之光 照亮新时代史学人才前行之路
“在先生的熏陶下,我对历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校的四年,为我勾勒出了清晰的人生轨迹,即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奉献才智、报效国家,而且始终如一,不曾有丝毫改变。”“十年前中国古代史课堂上老师引用张载的话‘为生民立命’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内心深处扎根铸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坚定、强壮,成为我成长、奋斗的不竭动力和终身课题。”
历史学是山西大学有着百年传承的学科之一。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史学人才,是山大“历史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无数学子在史学名师的教导下走向社会,或成为研究历史、发展史学的后生力量,或带着贯通古今的智慧、求真至善的技能在基层的广阔舞台上干事创业。历史学专业在“用知识服务社会,用行动彰显价值”的道路上始终坚定前行。
承百廿薪火 启专业建设新程
历史学是山西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早在1902年山西大学堂成立伊始,中国史、西洋史就是中西两斋的必修课程。1936年,随着史学系的设立,历史学专业正式创建。1981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世界史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中国近现代史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中国近现代史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中国史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世界史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2年,中国史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历史学专业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山西省优势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百廿间,一代又一代山西大学“历史人”薪火相继,以培养具有时空思维,具备史学教育、史学研究和史学著述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己任。中西交通史专家阎宗临先生、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中国古代史专家周传儒先生、中国政治制度史专家梁园东先生、被誉为毛泽东一字之师的唐史专家罗元贞先生、世界近代史专家陈超先生、史学史专家班书阁先生、地方史专家郝树侯先生、亚洲史专家王辑五先生、中国近代史专家郭吾真先生、开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先河的乔志强先生、捻军史专家江地先生、国际关系史专家程人乾先生……众多史学名家皆曾执教于此。进入新时代,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领衔的教师团队正迅速成长为历史学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1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近20项。专业教师以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为契机,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培养更多优秀史学人才不懈努力。
教研相长互促 悉心培育史学人才
历史学专业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教学”,形成了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教研相长”新模式。通过与山西省党史研究院、社科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组织、承担大型科研项目,专业在区域社会史理论建设、民间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山西商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抗日根据地、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融合等领域逐渐形成研究特色与优势。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小组以项目为牵引,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授课、集体编写教材等形式,将研究特色融入课程建设,教学带动研究,科研反哺教学。在完善通史等主干课程之外,注重以民间历史文献为基础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专门史课程建设,构建了“整体历史”的新课程体系,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史学基础,为今后学术研究筑牢根基。“区域社会史导论”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与“秦汉三国政治史专题”一同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国历史文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多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一流课程。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5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多项教学奖励。
专业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实施“四个一工程”(一篇资料整理、一篇调查报告、一篇田野感想、一篇学术论文),编辑出版了《在田野中发现历史:学生田野调查报告》《田野逐梦:太行山传统村落调查研究》等系列教学成果。连续多年举办“山西省大学生史学论坛”“鉴知中国史研究生论坛”“中国传统村落田野调查征文大赛”等活动,联通校内外学术资源,建立多层次交流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让本科生凭借“硬实力”参与竞争,从校园走向社会。近年来,学生相继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斩获佳绩。
从校园到田野 双课堂共研历史
专业坚持“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传统,开辟“校园—田野”两个课堂,全面构建实践性和研究性的教学体系,促进理论学习和田野实践深度融合。依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永济市)、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教学实验室(地方文献传承与保护教学实验室)和6个教学实践基地,以及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长城文化生态研究院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共同构建起“田野”课堂,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实践、科研训练等形式开展田野调查,师生足迹踏遍太行、吕梁。
通过走访、口述调研等方式,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野,从书本走向田间地头,在现实中梳理历史的脉络,感受历史的气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民间文献研究中心牵头开展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山西城镇历史发展、传统村落调查,投入到黄河、太行、长城三大板块的文献搜集整理,太行古堡文化建设,沁河流域调查等方面工作。围绕“长城与抗战”搜集口述史料,前往代县、繁峙、灵丘等地实地调研,进行田野普查与长城抗战资料搜集整理。走访沁水县“金郭壁”“银窦庄”等古村落,与村民深入交流讨论,系统收集整理碑刻、契约、家谱和乡村档案,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经过师生多年坚持努力,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地方文献库,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冷门“绝学”专项等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资助。
俄语专业:探索“俄语+”培养模式 培育新时代俄语专才
“在俄语基础课上,我们欣赏了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名家著作的节选,全方位多视角了解了俄罗斯风情,了解了俄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丰富有趣的介绍,令我对俄语充满好奇,老师清晰的课程构架为我全面掌握俄语建立了标准框架。”“在俄语语言知识的讲解中融入俄罗斯文化艺术常识,同时以中国相关传统文化作参照,真的非常新颖。”
在山西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山西大同大学联合举办的线上线下《基础俄语1》同步课堂上,学生联动、师生互动,教学节奏紧凑,课堂氛围活跃。“同步课堂”优质高效、充满新信息、新技术、富有时代感,共享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俄语专业以外语类学科国家建设标准为本,顺应国家“新文科”建设要求,结合山西地域特色,立足专业学科内涵,以建设优质课程、融合教育资源为路径,努力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俄语人才。
依托学科优势 探索专业新模式
山西大学俄语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43年,山西大学外语学科由单一语种的英文学系扩充为外语系,开始了俄语教学。1949年9月起,俄语专业开始招收专业学生,培养俄语专业人才,是新中国较早开设俄语专业的院校之一。2010年,获批硕士授予权,于2015年开始招生。2020年,获批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探索“俄语+”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法学、经济、计算机等专业双学位课程,构建高素质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成为山西省俄语人才培养基地。近五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省级科研项目、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项目。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多部;获得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山西省百部篇成果二等奖。
夯实“学”的基础 强化“用”的自觉
俄语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导向,学生为本、教学优先,建设专业基础扎实、多种方向选择的课程体系。以核心课程为引领,以基础课程为依托,以特色选修课来拓展,让学生由浅入深,稳步提升专业能力。专业在低年级以基础俄语、俄语语法为核心,“俄语+英语”双语教育,狠抓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学习基础。2017级俄语专业刘子晴现在就职于中国核工业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乌兹别克斯坦AB2项目部,对于从零概念到工作中熟练运用俄语,她感触颇深:“我是零基础从字母开始学起俄语,一点一滴跟着老师学习发音、重音,在老师悉心教导下能够有效地学习和锻炼口语、听力、语法、词汇,我的付出得到丰厚的回报,我现在担任项目部的翻译工作,在实践中又进一步精进了我的俄语。”
在课堂“学”的同时,专业还举办丰富多样的专业竞赛,为同学们搭建“用”的舞台。为纪念第十三个世界航天日活动,专业所在学院举办《星空》知识竞赛暨纪念世界航天日活动,与俄罗斯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共同举办的知识竞赛同步进行。“比赛让我很享受,能与同专业的同学一齐比拼,既兴奋又紧张。在中国创造了航天奇迹的今天,参与这样的竞赛活动对我来说更好地激励了我学好俄语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专业还积极开展与俄罗斯高校的校际交流合作。每年有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高校插班学习或攻读学位。学生借助学校的交流平台更好地在真实语境中练就专业。
用实践锻炼能力 就业走上快车道
专业本着“能力本位、服务社会”的建设思路,倡导“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理念,通过不同方向的选修课,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依托实习实践基地,在“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积极参与山西省政府举办的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国际摔跤联合会中国公开赛、国际独轮车大赛等活动,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行业视野与职业素养,为其未来择业和自我发展提供保障。2018级俄语专业朱佳佳毕业后就职于济南世新翻译有限公司,她说:“在打下俄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我将大部分的关注点都放在专业实践上,积极参与翻译实践。这些对我毕业后入职翻译公司,从事俄语翻译有很大的帮助。”近五年,学生获全国俄语大赛优秀奖,全球俄汉互译大赛汉译俄组二等奖、俄译汉组三等奖,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赛一等奖、哈尔滨俄语之春俄语比赛三等奖等奖项。
跟踪调查显示,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情况良好,毕业生考入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厚学笃行 培育创新型现代国际经贸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课堂+实践+课外”的融合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
扎根三晋 明晰专业定位
山西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1903年开设世界贸易史课程,1951年设贸易系,1983年对外经济管理专业恢复招生,1988年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6年获评省品牌专业,2011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硕士点,2020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2021年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已形成本科、硕士(世界经济)和一级理论经济学博士点培养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扎根三晋,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融合优势,立足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需要,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国家一流创新型本科专业。专业通过研究清代晋商主导的中俄贸易,传承晋商精神,致力于探讨清代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规模、规则、结算方式等,研究成果两次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和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国家级)为平台,研究国际能源、新能源领域双边与多边合作,探讨能源装备、技术和服务的发展,服务资源型经济绿色转型。结合太原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和国家“双碳”目标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内陆省份国际经贸人才,助力地方产业集群对外开放。
完善体系 课堂焕发生机
专业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丰富的课堂教学为人才培养夯实基础。通过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理论原理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专业基础能力。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与跨境电商等实务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专业实习、课程设计、软件模拟、实验教学,课外教学包含学科竞赛、知行读书会、双创竞赛等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丰富的课程设计,不仅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还将工具性知识和交叉性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加入其中,注重学生外语、计算机及数据分析等多种技能,形成竞争优势,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筑牢基础。
专业良好的师资团队为近年的教学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五年,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若干项。课程“国际贸易与实务”,突出案例教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且不拘泥于某一案例,结合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因环境不同、适用性也不同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一个案例多个变化,训练学生综合处理实务事件的能力。该课程被认定为2021年山西省一流课程、获山西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专业的授课老师,90%具有博士学历,83%的老师具有高级职称,授课深入浅出,如课程“国际市场营销”,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营销理论比较和案例分析,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认知深度和实践创新能力。该课程被认定为2022年山西省一流课程,此外,“高级商务英语与商务谈判”“国际金融与实务”“晋商·国际贸易实务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成为2022年山西省一流课程建设课程。
从学到用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专业注重将知识落到实处,让学生的知识外化于形。与凯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就业实习基地培养项目,该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名单。组织学生与企业进行线下双向互动。企业进课堂也是国贸专业育人的一大特色,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通过企业进课堂,初识国贸职业和国贸人的对外贸易故事,对学生认识国贸专业和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最直接有效的指引;国贸专业与“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基地”祁县相关企业建立长期且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与当地企业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从企业家视角,了解中国的对外贸易,了解国贸人的职业素养。
“我们的专业可以学到理论,也能进行实际操作,在一次次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我对理论的认识越来越深刻。”2014级国贸专业学生张静,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己,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获得全国特等奖一次、银奖两次、铜奖一次;省级特等奖一次、金奖四次、亚军两次,单人获奖数量和程度居全省首位。
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升学至苏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并且有优秀毕业生经深造后就职外交部,专业就业行业领域较为广泛,遍及国家企事业、金融、批发和零售、制造业、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