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大要闻

山大要闻

云冈风起  校城同辉  山西大学大同校区扬帆起航

2025-05-20 信息来源:宣传部 文字:蓝匀

巍巍学府,云中古都。

山西大学——这所扎根于三晋沃土的百廿学府,

山西大同——这座承载着北魏风华的千年古都,

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牵手”,书写新时代大学与城市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崭新篇章。



2024年夏,一纸共建协议落笔生花。6月28日,山西大学与大同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建山西大学大同校区。2025年2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山西大学设立大同校区。2月27日,完成教育部备案。

从文瀛湖畔的星火点点到武周山下的书声琅琅,历史的厚重与教育的理想在此交融。

山河为盟——共执“教育强国”之笔

山西大学与大同市的渊源,可溯至近代教育拓荒的星火。百余年前,从山西大学堂毕业的山大先辈就曾积极推动了今日大同校区历史建筑的选址和修建。如今,大同作为能源工业重镇与历史文化名城,亟须高等教育赋能产业转型;山西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亦需拓展办学空间、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为双方携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大同作为山西距离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最近的城市,在山西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打造“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门户城市”的重大使命。2023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大同市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大同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事关山西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的重大部署。山西大学近年来与大同市在能源电力、文化遗产保护、文旅康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设立大同校区,既能充分拓展学校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充分发挥山西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助力大同市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正如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卢东亮对山西大学大同校区的展望:“签约共建山西大学大同校区标志着‘大同·山大’共同发展站在了新起点,也预示着大同市莘莘学子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双一流’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即将成为现实。”



目前,大同正处于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正在围绕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文旅消费“四大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如大同市委书记张强所指出的:“山西大学大同校区的落户,必将把更新的前沿理论、科研成果转化投放到大同,把更多的优质资源、高端要素汇聚到大同,对于培养服务国家需要和大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名城”与“名校”相互赋能的“双向奔赴”。大同市市长刘俊义在与山西大学的会谈中多次强调:“希望山西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科研等优势,与大同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云冈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携手谱写市校合作新篇章。大同将全力做好服务,切实推动双方合作取得务实成果。”



123年间,山西大学这所百廿学府始终扎根三晋大地探索办学发展之路。山西大学是山西人民的大学,是服务山西高质量发展而锐意变革的大学,也是承载着山西学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高等教育朴实愿望的大学。

如何把“山大所能”与“山西所需”有机结合?这是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王仰麟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要围绕山西行业、产业需求,不断夯实和拓展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努力培养更多服务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建设大同校区,就是要以山西大学与大同市的合作为样板,努力推动更多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目标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项目加快落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努力打造一个“名城名校”的合作典范,为山西大学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增添新势能,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和人才新动能。



“作为山西大学高质量崛起的增长极、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区、政产学研融合的大平台,我们将努力把大同校区建成山西高校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动省内异地办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样板。”校长黄桂田对大同校区建设充满信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西大学与大同的结缘,既镌刻着历史的厚重,亦激荡着时代的回响。这座承载千年文明的城市,迎来了百廿学府的根植,山西大学与山西大同将共执“教育强国”之笔,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根系热土——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择高而立,向远而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没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和领域的谋划布局,高校的持续发展是很难有潜力的;没有急需学科专业的超常布局,高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子也是跟不上的。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我们亟须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在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上补短板、增后劲。

大同校区为建设新兴交叉学科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校区以学校现有学科优势为支撑,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体系建设,结合大同市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科教一体化发展。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电力与建筑学院、自动化与软件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6个学院,将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器人、网络安全、智能科学、遗产保护传承、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在大同校区设立新兴专业方向。同时,大同校区还设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山西大学高等研究院等重点科研机构。



集成电路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随着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攻克芯片产业“卡脖子”难题,需要大量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山西大学聚焦这一“卡脖子”问题,大力建设光量子技术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受山西省政府委托,与北京大学共建山西北大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着力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碳基薄膜电子学研究和创新基地、碳基集成电路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碳基芯片创新人才聚集园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光量子技术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山西北大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的科研优势,大同校区将设立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专业。这并非传统电子信息工程的简单延伸,而是以“智能驱动、产研贯通、交叉创新”为核心重构学科生态,涉及电子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集成电路虽小,却是大国科技博弈的‘主战场’。”物理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贾晓军在介绍集成电路专业时,用这句话道出了山西大学设立集成电路专业方向的深意:“我们将把工作重点放在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上,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需求。”就读集成电路专业方向的学生将具备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消费类电子等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有非常广泛的就业前景。同时,学校将依托光量子技术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完善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为学生继续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科研攻关注入了强劲实践驱动力。大同校区依托电力与建筑学院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将开展高寒地区储能电池热管理技术和储能电站火灾预警算法研究,为燃煤发电机组提升调峰能力,还将构建“光伏大棚+储能”模式,推广棚顶发电、棚内种植、余电存储,开发秸秆气化-储能联产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在人才培养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将着眼山西火电转型需求,发挥山西大学能源电力专业特色,将传统电力技术与新兴的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以新能源发电运维、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新能源电力市场、新能源材料等为核心,围绕风电和光伏发电两大领域,培养从事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管理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的专业人才。



“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聚焦服务国家电力行业发展。我们在燃煤发电和输配电技术领域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学院70%的教师具有发电和电力系统研究背景。”电力与建筑学院院长薛太林和专业教师们对培养方案的讨论不知进行了多少次。着眼未来,还有望在大同校区内布局风光储一体化供能系统,实现校园用电部分自给,并接入大同能源管理数据平台,供学生实时分析发电、储能、负荷数据,开展“虚拟电厂调度”实训,力争实现“校园即实验室、城市即实训场”的目标,成为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助推大同从“煤都”向“绿都”转型的重要支点。

“机器人方向将培育具备情感计算与人机共融思维的工程师,网络安全方向则着眼于锻造一批精通攻防博弈与全局风险研判的守护者。”自动化与软件学院院长朱广宇对自动化(机器人方向)和软件工程(网络安全)这两个新开设的专业方向信心十足,“我们将通过‘师资强化+专业建设+产业应用’的梯形布局,实现‘学科交叉创新’‘技术前瞻布局’‘产教融合实践’三维联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自动化(机器人)专业立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深度融合能源、电力、交通行业办学特色,将传统的电站过程控制、新能源系统、智慧城市等优势领域的科研经验,延伸至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控制等全链条技术体系,着力突破智能交互、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推动电力巡检、农业智能化等场景的机器人应用创新。软件工程(网络安全)专业也将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工程实践”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形成以“密码算法为根基、攻防对抗为核心、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特色育人模式,聚焦能源互联网安全、智能装备内生安全等前沿领域,依托密码算法研发与隐私计算技术创新,培养兼具战略视野与实战能力的网络安全卫士。

在科研创新上,机器人领域将重点研发电力系统、交通系统特种作业机器人集群,涵盖电缆隧道智能巡检、带电作业、应急搜寻等应用场景,同步推进农业全流程智能化机器人矩阵建设;网络安全领域将打造省级网络空间攻防靶场,构建智能电网调度、数字货币交易等虚实融合的演练平台,创新开发数据安全沙箱、政务数据脱敏、跨境流动合规性验证实训系统……在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新动能上将大有可为。

山河为证,此约不朽。建设大同校区,既是山西大学对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精准响应,亦是学校适应高等教育格局重大变革,“融入山西、服务山西”使命的延伸,也是跻身全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的发展需要。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山西大学大同校区将书写新的奋进篇章。

文脉新章——雁门关外书声起

雁门关外,武周山下,十里河畔。2025年9月,琅琅书声将在这里响起,续写新时代山大学子“求真至善、登崇俊良”的奋进篇章。

山西大学大同校区选址于古都腹地,古今融合、中西合璧、古朴典雅,环境优美宜人。校区现有占地面积约549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规划土地面积675亩,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大同校区前期投资3亿元购置全新教学实验设备,共享校本部图书资源,馆藏图书256.39万册,数字资源1547.95万册,数据库212个。经过紧张的建设,校园已经焕然一新,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错落有致,彰显出浓厚的学术氛围。校区中的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民国学堂建筑群之一,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校区2025年首批招收本科生1000人左右,到2028年在校生达到5000人左右,2032年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0000人。如何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链条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是学校以及相关学科一直思考的问题。

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加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改革尤为迫切。在大同校区增设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专业,就是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在这方面的大胆尝试。“我们将致力于使机器具备类人决策能力,让学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更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与山西转型大局,为智能时代培养兼具前沿视野与实战能力的创新人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曹付元如是说。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拥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师资队伍,建有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汇聚了国内一流的学术力量,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优化算法、多模态数据分析等领域屡创突破。



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专业将依托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聚焦智能算法、数据科学及智能系统开发,围绕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开展机器学习、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教学,为学生提供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成长通道。同时,将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使教育内容契合人工智能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大同是文化遗产的富集地,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驰名天下。山西大学与云冈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有着深入合作,双方携手开展云冈学研究,设立云冈学博士点,联合多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遗产保护传承不仅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更是一项长期的文化事业,对遗产保护传承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基于这样的合作基础和社会需求,山西大学在大同校区开设历史学(遗产保护传承)专业,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通过与文学、计算机、美术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学生未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力争建成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培育一流人才的重要基础。”师资的配备是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向晋卫重点考虑的问题。“学院始终坚持专业建设,师资先行,优先从校本部选派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大同校区主讲教师,形成一个以教授为核心的一流教学团队。团队汇集了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建筑学、艺术学等领域的教学名师。我们还将通过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共建单位,引进一流大学的专家名师,担任专业课主讲教师,引进敦煌、云冈等石窟研究机构的专家开展实践教学。”

高分子材料在航天航空、现代通讯、新能源、生物工程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家将新材料列为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推动高分子材料产业朝着高性能化、高功能化、智能化、低污染、低成本方向发展。



“产业升级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新设的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正是要培养适应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高利珍介绍道,“化学学科在这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高级职称教师达120多人。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在大同校区构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增加高级职称教师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校企合作是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该专业还将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合作,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大同校区将充分发挥山西省及大同市人才政策优势,创新构建“组织化配置、规模化引育、区域化(京津冀)合作、产业化聘任”的四维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多措并举壮大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新兴学院建设与学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全面推动教学科研质量跃升。

“教师将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真问题中产出真成果;学生将在煤都转型的实践中领悟新发展理念,在悬空寺的巍峨中读懂文化自信。”作为首批赴大同校区工作的公共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邓韬期待大同校区的思政课能更好地促进青年学子点燃理想、扎根大地、服务人民。“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时代使命的新校区,必将激励更多的山大学子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必将培养出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百廿传承,创新未来。当晨钟惊起御河鹭,晚霞染红文峰塔,山西大学这所百廿学府已然开启新的远航,中国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教育史诗已然翻开新的篇章——这里有历史的回响,更有未来的光芒!

责编 | 瑄   瑄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