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信息来源:宣传部 教务处 相关学院 编辑:蓝匀 瑄瑄 拂晓
教育学专业:以“教”育人 培养新时代“大先生”
“教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是人类的文化桥梁。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一员的我来说,责任更是重大,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接过这副重担。”山西大学2019级教育学本科生包思远在参加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感慨地说。
这次实践依托山西大学教育知行社,队员们在太原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和阳曲中心校,为小学生提供暑期托管教育服务。出发前,教育学专业老师对选拔出的实践队员进行了专项培训,重点提高队员在课程设置、教案编写和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教育学专业定期开展志愿支教活动,充分利用教育学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调研活动,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支教改善教育薄弱地区的教育状况,用教育助力发展。
秉承传统 吹响时代发展新号角
教育科学学院是山西大学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院系之一。1929年,教育学系建立。教育学专业于1931年招生。1958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学校将教育学更名为教育管理专业招生。1986年,教育学心理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99年,增设教育学本科专业。2000年,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正式挂牌,2000年高等教育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教育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系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教育学专业获批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教师在教育学领域进行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形成了重视基础和创新的研究特色,在国内教育学界享有良好声誉。近五年,教育学专任教师在《教育研究》《教育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等杂志,共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25部。在中国教育学史、教育工学、教育知识组织学等方面取得进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研方向。教育学专业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以服务和推动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努力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有宽泛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技术,了解当代教育改革动态,熟悉教育系统主要工作岗位实务的教育工程师类复合创新型人才。
强化应用 培养卓越教育工程师
教育学专业以“新文科”指引专业建设,拓宽培养视野,旨在培养懂教育、会实践、能转换的“教育工程师”类专业人才。建设“教育工学”体系,对如何建设“应用教育学”本科专业进行思考与探索。在培养目标方面,设置以培养教育工程师基本素养结构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规划教育实践中所需教育工程类人才的种类,努力培养能够把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操作转化的教育类专业工作者。在课程设置方面,围绕培养教育工程师的基本素养来开发和设计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类课程与专识类课程,其中,通识类课程主要指向教育工程类人员的工程类素养,专识类课程主要指向教育工程类人才“懂教育”和“懂工程”及促进二者转化的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力图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多元、立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与应用导向并重,特别是在本科三、四年级的实践提升阶段,突出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常用的项目式教学,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在实习实践方面,为培养教育工程类人才的实践实操能力,通过延长实习时间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操作转换。
2020级教育学专业姜依铭在实习之后,就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谈道:“课程理论学习对我来说是进一步走向实践的基础,也是我能够逐渐向‘实践者’这样的角色成长的底气。作为实习教师,这是一种特殊的角色体验,让我们对未来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都有了新的规划与思考。”2019级教育学专业马诗佳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金奖,她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理论学习的全面性使我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宏观的准备,思辨的意识培养让我能时刻关注实践中的每一件小事,在对每一件小事的思考中获得成长。实习实践让我能够在实践中再去回味和反思理论的奥妙,并且透过当下的实践去构思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她在毕业后选择了继续深造,将在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
知行合一 促进理论实践相融通
教育学专业树立“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按照“需求导向+精准实施+持续改进”的培养路径,积极探索满足各级各类教育类型发展需求和符合新时代实践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法。在调查学生实践需求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实践兴趣与意愿,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为学生实践教学服务。在硬件方面,教育学专业建立“教育实践实训室”,在实验室中,师生通过播放、录制、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和片段,打磨课堂细节,提升教学技能,还可观摩、模仿、研究、分析名师的名课教学艺术,提升教学智慧。在软件方面,实践指导教师采用“实践教学”“项目驱动”“竞赛引导”“学校实习”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课堂观摩”“公开课赏析”等实践课程进行校内实践教学。在“项目驱动”中,通过科研训练、研究方法实践、课题研究等方式围绕具体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在“竞赛引导”中,利用“双创”“互联网+”“教学技能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应对能力。在“学校实习”中,学生进入实践教学基地,锻炼课堂教学、班主任管理、学校管理等基本技能。目前,教育学专业与六所小学建立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多种途径达成“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2020级教育学专业茹柯壬同学,在完成教育实践的实习之后感慨道:“当我第一次走进班级,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目光,我既激动又有些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切身体会到了老师对于学生的真挚感情。我实践了听课、记录、批改作业、班级管理等教育过程,表达能力、引导能力、调节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近五年,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有的走向了各级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教育咨询、教育传媒、教育行政等部门的工作岗位;有的选择继续深造,许多毕业生升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一步攻读研究生或在国外继续学习。
生物科学专业:发现生命的精彩 培育一流生物科学人才
夏日里的庞泉沟山坡上,山西大学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围拢在一簇明丽的黄色小花旁,在实习老师的耐心讲解下,大家知晓了这是一株败酱科植物,可作中药材使用,多生于山地岩缝中、草丛中、路边、沙质坡或土坡上。与此同时,生物科学专业2006届毕业生任玉龙正在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样本。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阐明并构建了谷蛋白合成转运的分子调控网络,为培育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优异基因和种质资源。生物科学专业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一代代生科人正在用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进篇章。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行稳致远
1999年山西大学设立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正式创建。2013年成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005年,生物科学专业获山西省首批本科品牌专业。2008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7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生物科学专业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思维能力、人文社科素质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以及能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生物科学专业依托的学科中,植物与动物学科、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近五年来,主编或参编出版国家级教材8部,并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多次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省级各类教改项目,承担了多项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经费实现稳步增长,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出版著作稳步增长。生物科学专业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协同创新中心,1门专业课入选省精品课,获省级教改项目2项,出版教材1部。
引领学生步入广阔科研舞台
生物科学专业以服务国家重大和地方特色需求为宗旨,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引领专业建设。专业在坚持完善主干课程学习外,构建了四大拓展方向的个性化选修,注重全方位的过程化培养,对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完善,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创新精神为核心,实践能力为主题的创新教学理念,通过知识的传授、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技术研究所李卓玉教授团队数十年来致力于我省特色谷物资源功能分子对肠道肿瘤的靶向干预,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抗大肠癌活性蛋白FMBP,该蛋白具有低毒性和高效靶向杀伤肠癌细胞的特性。“我一入学就听说了李卓玉教授团队的事迹,她们从一次次实验中拨开迷雾,找到适合的靶向抗肠癌活性蛋白。让我明白了科研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积累的过程,我要学习她们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的精神。”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耿旭晖讲道。生物科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张成颖现已直博至北京大学。本科期间,她就在李卓玉老师课题组参与过两个项目的科学研究,还在山西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银奖。她讲道:“李老师课题组的实验氛围特别好,在这里我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我的科研之路点亮了明灯。”
拓宽渠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生物科学专业注重相互协作创新育人,建立开放型育人机制,积极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交流会上,美敦力大中华区投资与基金负责人施永辉先生从生命科学相关行业纵览开始,着重介绍了细胞治疗、基因诊断和治疗、手术机器人等新兴行业,并以我国主要高校生命科学专业的校友职业发展为例和同学们进行了分享,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给出了建议。燕园赛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维佳从大学生熟知的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等科学仪器谈起,并结合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对科研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要求等进行介绍和分析,为同学们的求职就业推开了一扇窗。多年来,生物科学专业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学研协同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山实习和青岛海滨实习,三十多届学生陆续走进大自然,通过采集和制作标本,系统学习动植物基本形态特征及分类等知识。近几年,又新建一批毕业实习基地,通过与山西高等创新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对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走进实习基地,了解校外科研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熟悉生物学、化学、医学、药学等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生产状况,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提供了积极帮助。2022届毕业生郑洪丹现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百年山大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习科研与实践的广阔平台,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在潜心钻研探索中,我们真正认识并且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关系,从中也树立了对生物、生命的敬畏之心。”
近年来,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多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生物科学专业的考研升学率一直稳定在50%以上,学生大多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深造。就业单位大多与专业对口,包括省内疾控中心、医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等。
体育教育专业:建一流体育专业 育新时代体教人才
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前身为1951年的山西大学体育专修科,是我国最早创办的16个体育系科之一,拥有70余年的办学经验和底蕴。经过多年发展,相继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成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山西分联盟盟主单位。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中国大学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五星级专业。
教学为本 完善培养体系
专业依托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优势,对标“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坚持“厚基础、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贯通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掌握扎实的现代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现有一支65人组成、学科背景交叉融合的教师队伍,由国际级裁判、宝钢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等骨干力量担纲。专业设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球类、田径、体操、游泳、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7个教研室,各个教研团队通过交叉融合、分工合作,深入有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课程设置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加实践实习实训实操的课程比例,在理论课堂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习实训中增进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增加翻转课堂和课堂讨论比例,合理设置学业挑战度,提升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动解剖、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多门课程入选山西省一流课程。游泳、运动解剖学、篮球、羽毛球、武术等5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培育课程,获批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
实践为要 提升育人质量
体育教育专业现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山西省“运动与人体科学”重点实验室、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项培训基地、山西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资源。教研团队依托这些国家级、省级平台,形成了“教学+科研+训练”互促共进的综合性教学新模式。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35部,主编和参编国家统编教材8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获国家专利23项、国家软件著作权5项,获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成果奖17项。
教研团队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跳水、乒乓球、蹦床、水球和射箭等国家队,知名体育企业以及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平台,开辟实践育人新模式。利用科研平台,指导学生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代训、以赛促教。专业学生在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获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余项。20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郭绍瑜保研到上海体育大学,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这样的经历,为他日后深造增添了助力。“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还有许多有着丰富经验、具备国际视野的教师给予指导,抓住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科普为翼 践行体教担当
专业教师通过学校举办的“师说三晋”讲座,用专业所学科普运动与健康知识,“中医理论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如何在日常运动时避免损伤”“如何进行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八段锦练习技巧”……专业教师将科学研究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让健康生活、科学运动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山大体育人的力量。深入开展“姚基金”“公益体彩、快乐操场”支教活动,组织本科生深入实习点开展教学实习工作,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专业应用实践的感性认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素养。21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吴帆曾在吕梁体校做实习老师,教授学生健美操课程,她说:“在体校的工作让我对体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将本科学到的知识教给我的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传递体育的精神和力量。看着孩子们在课上努力练习,感受到他们的成长变化,也让我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和价值所在。”
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多本科毕业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专业就业面宽,就业前景良好,部分毕业生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学、训练、体育科学研究、运动竞赛裁判等工作;或在电视、广播等体育栏目从事体育新闻工作;或在部队、公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卫生、文体、健身、防卫等体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