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情系“红丝带”,他们在行动——记山西大学省城大学生防艾同伴教育基地

2022-12-01 信息来源:校报记者团 文字:宋秉岳 宋佳帅 杨熳妮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

生命科学学院作为省城大学生防艾同伴教育基地,每当临近12月,如火如荼的防艾宣传活动就进入了高潮。从学院学生会志工部、到2020独立发展的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生科青协),一直是省城大学生防艾同伴教育基地具体工作的组织团队,在宣传日来临之际,校报记者专程采访了团队成员。

“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动,我们学院侧重防艾,而且已经做了18年了。”曾是团队负责人之一的张文锦同学这样说。

正如张文锦所说,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自2004年开始致力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宣传活动,2006年迈入正轨,组建了省城大学生防艾同伴教育团队,2014年组建山西省红十字同伴教育志愿服务队,被太原市命名为“省城大学生防艾同伴教育基地”,一路走来得到山西省红十字会、太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太原市健康教育中心、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校团委及校医院等各级卫生部门和学校各单位的支持。

18年的时间,生命科学学院先后组织培养了数千名防艾志愿者,发出10万余份防艾宣传页及防艾宣传手册,集齐两万多个“艾”的签名,活动参与人数高达十万余人次,获得12项从国家级到校级的奖项荣誉。防艾宣传活动也从最初一个学院的自发行动发展成为省城各大高校有组织的联合活动。

艾滋病预防知识巡讲、高校宣传、街区宣传、防艾宣传晚会、防艾骑行、防艾网络宣传短视频大赛、防艾情景剧、“绿色港湾”临汾红丝带学校之行、健康防艾大使比赛、防艾问卷调研以及总结表彰大会等,他们通过这些活动向高校大学生以及社区民众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正视艾滋病。

在这一系列防艾活动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始终站在先锋位置,承担起省城大学生防艾同伴教育宣传基地的组织责任,虽然忙碌,但生科青协的同学们认为,这是一件“很厉害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

2021年3月27日,许潇婷与她的队伍在初民广场集合,等待“红丝带学校学生赴山西大学研学”(以下简称“红丝带研学”)活动开始。当时是下午2点,春末的阳光已有些刺眼,除去一两个匆匆赶路的行人,路上再无任何动静。为了活跃气氛,许潇婷一边与志愿者们开玩笑,一边让大家放心,告诉他们一会儿接触小朋友时不要有太多顾虑:“那些感染了HIV的小朋友们通过服药,体内是几乎没有病毒的,可以牵牵他们的手,甚至抱抱他们。”

许潇婷所说的小朋友都来自临汾绿色港湾红丝带学校,那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治艾滋病患儿的全日制学校。2010年,生命科学学院组织的志愿者团队第一次走入这所学校,向在那里学习工作的孩子和老师表示关心与慰问。之后,志愿者们连续9年前往那里。疫情发生后,原来的“红丝带学校之行”活动只能取消。但紧密的联系没有暂停,经过沟通协调,2021年春季,基地的防艾宣传活动第一次在春天就拉开了序幕,“红丝带学校之行”变为了“红丝带研学”——孩子们第一次被邀请到了山西大学,在生科青协的组织下参观山大校园。为了能把活动办好,生科青协在招募志愿者时也额外用心。许潇婷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尽量招募体育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志愿者,“这样能更好地带小朋友们做一些小游戏或者画一些画”。

半小时后,红丝带学校的大巴车从西北门驶入了初民广场,志愿者们也开始与下车的小朋友两两组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下简称HIV感染者),许潇婷明显感到了这些“小朋友”的身高异常。“有一个男孩子,瘦瘦小小的,看起来就像小学生一样。后来才知道,其实他已经17岁了。”不只是她一人,同样参加活动的张文锦也有相似的感受。他还觉得,相比生理上的障碍,那些感染了HIV的孩子们承受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负担。“因为从小就没人和他们玩耍,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害怕和人交流,最后难免自卑。”他这样说道。

张文锦所说的也是志愿者们所担心的。这些身处异地的孩子们,起初不愿多言,这让活动中的志愿者们倍感压力。随着活动开展,孩子们逐渐活泼起来。许潇婷告诉记者,在参观图书馆时,很多小朋友在认真翻书:“他们会向我们感叹,说非常喜欢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学习氛围。”张文锦补充道:“现在我觉得红丝带学校里的孩子应该较少有自卑心理,因为学校里的校长和老师对他们都很好,不仅给他们上课,还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过生日,一起玩耍,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氛围。”除了图书馆,孩子们当天还参观了生科院组织的摄影展及学院的植物标本馆,与志愿者们一起用颜料在白色帆布袋上涂鸦抒发畅想,在初民广场的草坪上做游戏。

许潇婷觉得,尽管活动时间只有半天,但他们和小朋友们之间产生了感情。她说:“我看到许多志愿者那天都在朋友圈抒发他们的感想,他们也和小朋友们互相添加了联系方式。”有一位志愿者告诉许潇婷,说这些小朋友因为能参加“红丝带研学”而非常开心。“小朋友们对他说,他们以前从来没到过大学,他们很希望了解上大学的一些事情,希望认识大学里的志愿者哥哥姐姐。”

只要条件允许,生科青协一定会将与红丝带学校的友谊火炬传递下去,把温暖带给每个需要被关心的幼小心灵。



掌握防艾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同样是一份责任

除了开展“红丝带研学”这样近距离接触HIV感染者的活动之外,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是防艾知识的宣传与科普。“毕竟在校园内,大家对艾滋病的危机意识没有那么高,一些同学甚至还存在侥幸心理。”一位志愿者解释道。

可尽管“阵地”在二线上,落在生科青协身上的担子仍然很重。2019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组刘中夫主任向媒体透露了两组数字:性传播占全部艾滋病传播途径已超过90%;我国15~24岁之间的青年学生近年每年报告发现病例一般在3000例上下。

对志愿者而言,宣传防艾知识并非一帆风顺,“性”首先是横在他们面前的拦路虎。张文锦参加过多次宣传活动,据他介绍,这些活动往往都包含安全套的推广及正确使用,而这又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如果当面直接发安全套,大部分人不好意思拿;让他们进帐篷取,他们也不太好意思。”后来,张文锦他们为了分发安全套,干脆将其夹在宣传手册里“掩人耳目“。可即使这样,部分志愿者仍难以克服“性羞耻”。一位收过手册的同学告诉记者,“有个女生红着脸把东西塞给我就赶紧走了”。可以想象,类似的情况绝非个例,而这难免会约束活动的整体效果。

面对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生科青协的工作者们逐项反思解决,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开展了健康防艾大使活动——动员同学们别出心裁地做了数个专门放置安全套的容器,分散在学校四周供学生来取。张文锦觉得效果还不错,“因为安全套很快就被拿完了。”另一方面,为了让志愿者克服拘谨的心理,生科青协专门开展了全体志愿者培训大会,给他们做特别动员和心理建设。

2021年年末,生科青协做了题为“2021年世界艾滋病日暨第十六届省城大学生防艾宣传活动”的总结,再次突出了志愿服务活动将继续以宣传科普防艾知识为主的特点。对许潇婷而言,“红丝带研学”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希望类似的一线活动能更多一些,她一直觉得,“这些工作都很有意义”。张文锦则觉得校内同学的热情给了他办好宣传活动的动力,“因为近几年大学生也成为了艾滋病传播的一个主体,大家了解艾滋、预防艾滋的意识也在逐渐提高,所以你就不能辜负了别人,毕竟你掌握了知识后对自己是一份责任,对别人更是一份责任。”



无畏源于无知,恐惧也源于无知

除了校园内的一系列活动,生科青协还承担着向其他高校学生及临近社区居民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任务。杜欣垚向记者介绍,诸如高校宣传、防艾骑行这类的传统活动,都需要志愿者们走出学校,面向社会。

不同于学校,社会上的情况错综复杂,这难免会让志愿者们在宣传过程中碰壁。张文锦觉得,在和路人打交道时,他们愿不愿意听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些大人可能觉得我们还小,你给他讲或者发安全套的时候,他就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你,弄得你也不好意思。”不过即使遇到这种情况,志愿者们多数情况下还是要坚持科普宣传。“因为多一次提醒可能就会多一份保障。”他说道。

从2020年起,一些志愿者开始对其家乡所在地餐饮行业及住宿业进行社会调查。许潇婷告诉记者,调查问卷里的问题基本都是些开放式的,“比如对艾滋病病人的看法,是否愿意为艾滋病病人提供服务”。从已经收集到的结果来看,许潇婷发现仍有许多人不了解艾滋病。“更多时候大家只知道艾滋病很可怕,但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恐艾情绪也由此产生。无畏是源于无知,恐惧也是源于无知。”她告诉记者,“防艾活动要从科普做起,消除恐艾情绪也要从科普出发”。



在谈到青协后续的工作计划时,许潇婷表示,将来一段时间内志愿者们的宣讲科普重心会继续放在校园内部;另一方面,像“防艾骑行”“街区宣传”这类传统的实践活动在校内外反响一直较好,她相信一旦具备了客观条件,这些活动很快便能恢复,到时生科青协也能够在防艾的宣讲科普事业上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