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9 信息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5月24至25日,历史文化学院120余名师生赴忻州开展的红色文化研学活动,游览旧址故居,感悟革命岁月里的平凡与伟大,领会古城砖刻里的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学院师生首先来到位于忻州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旧址。1937年,八路军总部在此驻扎,从这里发出的一道道指令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全国抗战的烽火。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三场战役的部署,彰显着八路军的英勇无畏与战略智慧。同学们跟随讲解员,仔细浏览着文物,凝神倾听过往的故事,无不为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染。
师生们随后参观了徐向前纪念馆,身临其境地感受元帅的清廉俭朴与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在这里,历史学2023级本科生团支部以“红土淬炼青春志,三地同铸将帅魂”为主题开展团日活动。历史学2301班团支部书记张雅琴同学表示:“徐向前元帅一生的坚定信仰、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先辈热血铸就今日和平,我辈青年更当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发展不懈拼搏。”
5月24日下午,师生们来到代州古城。代州古城历史悠久,古时与雁门关是互为犄角的军事重地。在代州文庙,张玮老师对山西不同地区文庙建置和“龟驮螭首碑”进行了详细讲解,同学们在“听”与“看”中感受数千年来人们对文脉的传承与尊崇。随后,师生跟随当地讲解员依次游览了边靖楼、阿育王塔等建筑,学生代表杜家旺说:“当课本里的地质地貌、历史遗迹以立体鲜活的形态呈现在眼前,我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意。斑驳的砖瓦与讲解员的讲述交织,让我窥见古人的智慧与匠心。这些行走与思索的时刻化作求知路上的璀璨星光,照亮未来探索的方向”。
5月25日,同学们来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几百年前,这里是抵御外敌的前沿,无数将士为了国家的安定献出青春与生命;几百年后,百余名师生一路从天险门到烽火台,在关城遗址上远眺山川壮丽。团支部以“代州雁门文脉传,青春匠心守千年”为主题开展了第二次团日活动。历史学2301班冯喆涵同学表示:“雁门关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历史学2302班陈旭辉同学表示:“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以往我们常与文献对话,而此刻身处历史现场,更能体会和平繁荣的来之不易。”雁门关之行,激励着每一位同学在新时代勇挑重担,为文化传承与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忻口战役遗址,一片洒满热血的土地。在1937年那场惨烈的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同学们行走在战役遗址上,望着曾经开挖的堑壕、存放物资的窑洞、革命烈士纪念碑,心中涌起无限敬意。在南怀化村主任的讲述中,当听到姜玉贞将军牺牲前所高呼的“我已抗战成仁矣,望后死者继续努力”,在场同学深受感动,革命先辈的不屈与牺牲精神在每个人心中激荡。
随着忻州研学实践之旅的结束,红色精神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悄然种下。未来,他们将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以实际行动诠释“砥砺前行,青年报国”的红色誓言 ,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编 | 瑄 瑄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