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这里“语”见中国,链接世界任意门——走进教育部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优秀课程“理解当代中国”

2025-04-27 信息来源:校报记者团 文字:梁紫翔 张嘉龙 王子睿

在人类命运交织的时代图景中,理解当代中国不仅是探寻当代中国的窗口,更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山西大学“理解当代中国”课程以语言为舟,以国情为桨,引领留学生穿越文化与时代的浩瀚长河,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勾勒出当代中国的壮丽图景。通过互动实践与跨文化对话,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悟中国智慧,在案例剖析中领悟中国方案。今天,让我们走进“理解当代中国”特色课堂,在语言与文化的共鸣中,感知当今中国发展的脉动,领略泱泱中华面向世界的胸怀与担当。


语言与国情共济,用故事勾勒中国智慧

“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将语言教学与中国国情教育有机结合,旨在帮助留学生提高中文水平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国的民生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治国理政理念以及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课程内容设计上不仅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也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知识,力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走进中国。

课程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简单、贴近实际的生动表达。中国梦单元从“奥运三问”故事讲起,用中国百年历程启发学生领悟实现中国梦的内涵。为深化国际学生与中国本土社会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教师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与中国学生深入交流,完成“你心中的中国梦”社会调研。同时,中国学生分享了自己家族几代人的成长故事,使留学生感受到“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的道理。“十八洞村的脱贫路”故事让来自越南的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裴氏庄同学感触颇深,“我了解到一些偏远山区的村子,以前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后来在政府支持下发展特色产业,种水果、搞旅游,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房子新了,收入多了,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这真的很了不起”“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帮助贫困地区,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让很多人摆脱了贫困。这一经验对越南的贫困地区也很有借鉴意义”。


1.png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进学生对中国在改善农民生活方面做出的巨大成就的认识,课程团队不但将驻村干部“请进来”,而且带着学生“走出去”,走进山西农村切身感受农民实际生活,听老乡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实践中了解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面貌和新风尚。

课程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点传授,还采用课堂展示、专题演讲、小组讨论、依不同国家逐一分享等教学形式,旨在让学生理解中国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经济”单元从“运城苹果”的故事讲起,用具体案例说明高质量经济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课堂观点分享环节,来自越南的2023级汉语言专业本科生杨琼妆同学谈道:“运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果农们有了竞争力,苹果品质好了才能致富。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做大生意要考虑顾客需求的变化,不仅做生意要这样考虑问题,一个国家发展本国经济也要这样”。


以文明互鉴为桥,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以语言为薪火,以互鉴为灯塔,引导求学者跨越山海,搭建起融通中外的文明长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实现语言教学与中国社会文化认知的双向赋能。“理解当代中国”课程遵循在具体情境中引导留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原则、并结合对中国社会的理解,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中国经验运用于本国,感悟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课堂上教师鼓励同学们将中国与自己国家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对比,从全球视角观察中国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独特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正确理解“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教师阐释倡议的背景与目标,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国家与中国在该框架下的合作模式与成果,感受“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周森马谈道:“印尼自从古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印尼人也有类似‘一带一路’的理念,是‘gotong royong’,意思是一起工作、一起合作、合作互助、合作共赢。我看到了‘一带一路’给我的祖国带来的利益、发展。也希望中印尼两国关系越来越好,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项目,为双方带来互利共赢的机会。”来自老挝的202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赵克盛谈道:“作为一名老挝留学生,我对‘一带一路’倡议感受特别深。在老挝,我们那儿好多人都会说中文,路上的中国汽车也越来越多。就拿中老铁路来说,自从铁路建成,我从万象到磨丁省,原本长途跋涉的旅程,如今几个小时就能抵达。铁路开通后,沿途的贸易愈发繁荣,很多像我家乡一样的小镇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d3a1915869c34cd7829321a28ef69b15.png


国际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精通中文、文化融通‌的跨文化交际者,还要培养有‌全球视野、责任担当‌的文明对话者。“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将语言与当代中国国情融合,以文明互鉴为桥,将中国的社会治理经验与全球合作理念内化到留学生的价值观和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的系统化探索,为培养“民心相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创新教学新模式,构建多元动态评价链

课程打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模式,将数字化教学融入课堂。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视频、问卷星等平台完成预习任务,提前了解教学内容以保障教学流程的连贯性;课堂上教师通过影像资料、数据图表等的辅助,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认知。通过运用案例库精选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从多维度透视中国社会。线上平台学习资源助力学生通过云端讨论区参与中国社会的热点分析。来自印度尼西亚的202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易丽贤表示:“数字化学习方式对我们帮助很大,课程讲解清晰直观,配合图片动画演示,学习过程更有趣味性。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避免了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体系创新的核心在于构建动态化、多维度的综合考核机制。传统知识点考查和期末考试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小组主题汇报、课堂个人观点分享、社交媒体展示等实践性环节不仅锻炼了同学们信息整合能力,还强化了团队协作能力。2024级本科生以小组协作模式开展太钢集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整合等方式深入探究企业发展路径,并将调研成果以PPT、互动课件等多元多媒体形式进行立体呈现。在课堂之外,他们主动以社交媒体为载体,将学习场景延伸至网络空间,通过制作生动的短视频、精炼的图文推送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分享调研中的所见所感,把在实践中积累的专业知识与对山西产业发展的观察思考转化为鲜活的传播素材,让太钢故事、山西故事通过青年视角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既深化了自身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为地域产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注入了青春力量。来自缅甸的2024级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黄永根同学谈道,“制作视频这种方法能让学习更生动,增加留学生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增强知识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谈到团队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任务,活动中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


3.png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程评价体系以“知行合一”为内核,通过场景化教学与动态评价体系创新,构建出理解中国经验的实践认知闭环,实现了知识习得、跨文化实践能力与价值内化的三重提升。这种创新教育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兼具批判思维与传播能力的国际人才。课程通过教学与评价的协同创新,使学生在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及中国国情理解力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

“理解当代中国”课程采用融合教育模式,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明互鉴使命。在全球化进程中,它展现出教育破解文明隔阂的智慧,让价值共鸣消弭认知鸿沟。拓展教育实践维度,在学生心中播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种子。

责编 | 蓝   匀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