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信息来源: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
丛建辉,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大学首批“文瀛青年学者”,2023—2024年挂职担任大同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研究领域集中在资源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区域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政策、碳排放统计核算等方面。自2017年起与团队老师每年组织学生参加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与巩固衔接后评估工作,获评国家乡村振兴局巩固衔接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他以笃行不倦的态度探索未知、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启迪智慧,在人生的悠长路上,怀揣满腔热忱书写着教育事业的多彩篇章。
知行合一 三全育人
丛建辉的大学求学生涯是在他认为的两所中国最好的师范院校度过的,默念着两所学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丛建辉于2014年6月底踏上了南下的火车来到山西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2014年9月10日的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丛建辉开始了他作为老师身份的第一堂课。“学生是老师最好的作品”,在课堂上,丛建辉这样阐述着他的教学理念。第一节课后,丛建辉迅速换上了军训服,来到学校操场上。在这里,丛建辉还有一个新身份——2014级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专业辅导员。此刻,班级100位新生正在军训场上展现着飒爽英姿,他们步伐整齐、声音嘹亮、精神焕发。“本科生处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中,也最有可塑性。我要为他们的成长,做出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能享受大学时光的美好”,丛建辉这样理解着自己的角色和使命。此后的四年中,丛建辉认真贯彻着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知行育人理念,兢兢业业工作,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每年都有20多位同学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班级团支部荣获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等荣誉。近几年,丛建辉的研究生,有近一半是他当辅导员或任课时教过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在不同岗位上释放着自己人生的精彩,这是丛建辉心底里常常引以为豪的事情。
因材施教 潜心育才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丛建辉坚持践行因材施教理念,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阶段、不同目标,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矢志不渝践行“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2019年经管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在学院领导的指导和鼓励下,丛建辉根据自己的学生工作经验,也决定全面升级自己的育人体系。他将日常的诸多育人元素系统化、体系化,探索构建了“紧密型、陪伴式、全流程”育人机制。
面向本科生坚持多年的系统化训练,也迎来了百花齐放、桃李芬芳。近5年,丛建辉指导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团队,连续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立项,指导学生获30多项超级比赛、一级比赛国家级奖项。另外,有30余位学生在丛建辉和其他老师共同指导下保研到国内重点高校继续深造。保研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的孙艺心同学动情地说:“丛老师是我求学路上重要的指路人,谦虚严谨、助人为乐、向最高标准看齐等很多优秀的特质是丛老师一点点感染给我的,在我保研路上给予了非常多宝贵的指导和不计回报的付出。”
教研融合 与时俱进
丛建辉所在的经济学教研室和理论经济学科,有非常多才华横溢又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丛建辉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丛建辉在经济与管理学院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宏观经济学”。他非常注重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并通过精心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将经济学思维有机融入课堂中。另外,丛建辉根据经济热点的变化,每学期都会更新教学案例,通过跟踪式、情景式、融入式教学方法创新和案例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经济脉搏变化,培养自主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丛建辉在经济学课堂上经常向学生提到,“中国维持了4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这一奇迹不是根据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才获得的,有诸如‘新质生产力’等属于中国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坚持理论自信、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我们这一代师生的共同责任,同学们要立足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努力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经济学通识人才。”
推进教研融合,激发科研兴趣。丛建辉一直以来将课堂作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使得他的课堂充满生机与创意。他结合自己的“双碳”研究,今年起在全校开设校本通识课“一‘碳’究竟: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政策与实践”,面向多学科专业学生,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普及碳中和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知识。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丛建辉立足实际,创立了适合自己研究团队的四项制度:一是“紧密型导学制”,经常性的通过面对面或线上联络的方式,交流研讨学术问题,尊重和支持学生个人发展诉求;二是“双周学术研讨会制度”,每双周固定就学生的科研进展进行集体讨论;三是多途径“走出去”交流机制,支持每位同学每学期不低于三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还搭建了与国际组织、政府政策制定者、智库专家、高校学者、期刊社、“土专家”“田秀才”等不同领域人士的面对面交流平台;四是团队内部高水平团结合作交流制度,丛建辉非常珍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和长期友谊关系建立,通过科研分工的设计,鼓励团队内部开展高水平交流合作。
细研深究 锐意进取
“开展有组织科研,做有用的学术”,这是国家和学校近两年在科研方面的着力点,丛建辉对这些理念深以为然。在科研方面,丛建辉在学生时代就致力于绿色低碳领域的研究,2020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政策宣示,“双碳”研究由此成为“显学”。作为长期深耕细作于“双碳”相关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地方实践的需要,促使他以更严谨的态度和更勤奋的努力投入到科学研究、科普宣传与咨政服务中。
何为“有用的学术”?当学校抛出这一问题后,丛建辉也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关于这一问题,学校师生间的共识也越来越多,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个面向”。丛建辉所工作的山西省为全国最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长期以来面临着“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困境。丛建辉认为,如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煤炭资源型区域转型之路亟待研究。因此,他把自己的国家社科基金选题确定为“‘双碳’目标与数字经济双驱动下煤炭资源型区域能源转型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并顺利立项。
“山西省在产品碳足迹领域有一些特色,需要及早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予以支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刚一发布,丛建辉就带着公报里涉及“双碳”的内容与省决策部门领导展开讨论。丛建辉及其任负责人的“数智化绿色低碳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非常注重参加省和国家的重大政策研究。2022年丛建辉递交的咨政报告,获教育部采纳。近年来,省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出台的许多政策,都有丛建辉研究团队深度参与的身影。同时,丛建辉还为省市县各级党员干部进行“双碳”政策和业务培训2000人次。
躬耕田野 服务社会
2017年7月,丛建辉带领5位同学到重庆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学敏教授主持的国家级贫困县退出评估项目,这揭开了山西大学师生参加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序幕。在校院大力支持下,丛建辉与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晓青、刘成虎教授、高帅教授等50余名教师共同组建山西大学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队。7年多来,我校累计有2000多位青年学子参与了9省300余县的第三方评估工作,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受到千锤百炼,在评估调研过程中熟悉了国情民情,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2023年度,丛建辉响应组织号召,作为山西省第二批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前往大同市乡村振兴局挂职。这一年正值山西省巩固衔接工作压力最大的一年,在一年多的挂职时间里,丛建辉大部分时间都在脱贫村里、在乡村振兴的一线战场上,“政府给在市区安排的周转房住了不足40天”。他走遍了大同市全部10个县区、绝大部分乡镇和一半多的脱贫村,为大同市巩固衔接工作贡献力量,也与乡村振兴系统的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挂职结束后,丛建辉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工作经历,积极推动院地合作。丛建辉关注到了因“乡村振兴万人计划”而到村工作的大学生这一生力军群体。在学院党委领导下,丛建辉与经管学院58位学者教授共同志愿组成到村工作大学生学者导师帮带团,努力为山西省乡村振兴领域培养一支年轻化、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留得住、“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新时代人才队伍。
丛建辉于教学之田辛勤耕耘,于科研之峰不懈探索,于培育人才之路上播撒智慧之种,于服务社会之广阔天地倾心奉献。他誓将本职工作雕琢至善,犹如匠人之心,精益求精,期许在每一寸光阴中都能熠熠生辉,愿以涓滴之功,汇成江海之广,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责编 | 瑄 瑄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