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与四位非遗传承人同行:探寻热爱与坚守的非遗世界

2025-03-25 信息来源:校报记者团 文字:鄢祉彤 熊雪兰 刘贝贝 武栗如

即使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仍有一群人坚守传统,承担使命。非遗传承人以刻刀雕刻历史,用画笔描摹春秋,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文化遗产,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不久前,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2024年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与雕版技艺的创新设计项目——山西大学非遗传承人研修圆满结束。为展示成员的学习成果,“年画中国”作品展在山西大学图书馆举办。山西大学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和“年画中国”作品展背后,是无数非遗传承人与古老技艺的动人故事。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的世界,聆听这些故事,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片1.png

图为山西大学非遗传承人研修项目结业仪式暨“年画中国”作品展


雕版铸匠心,代代传承永不息


图片2.png

图为郭伟伟


字字珠玑,句句情真,小小的文字仿佛也有生命,承载了许多古老传承的文化意蕴。来自山西长治的雕版印刷传承人郭伟伟,用他的热爱与坚持,谱写着动人的传承故事。

郭伟伟与雕版印刷的缘分,始于儿时乡村生活中与印版的一次邂逅。那时,村里老人刻的民俗性印版吸引了年幼的他,他虽不知这就是雕版印刷,却在心底种下了好奇的种子。老人不让碰工具,他就用削笔小刀在橡皮上刻简单图案,这份对未知技艺的探索热情,伴随着他成长。长大后,郭伟伟偶然在古玩市场发现的一块老文字印版,让心中对雕版印刷的种子发芽,进而茁壮成长。尽管当时学习资料匮乏,研究道路艰难,但他没有放弃,通过购买旧书、四处摸索,自己找材料、磨刻刀,开启了艰难却坚定的学习之旅。尽管一开始他的作品并不理想,可凭借着对雕版印刷的热爱,他不断尝试、反复琢磨,逐渐积累经验,技艺也日益精湛。

传承并发展雕版印刷具有极高的价值。雕版印刷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复印”技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解放了劳动力,让书籍得以更广泛传播,相对于北宋出现的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还在保存和印刷便捷性上独具优势。

郭伟伟对自己掌握的这门技艺满怀自豪,在传承过程中,他有许多难忘的经历。其中,一群小学生在他工作室研学的场景令他印象最为深刻。孩子们在动手感受木版印刷时,眼中充满好奇,不停地提出各种问题。那一刻,他在小朋友们的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也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门技艺的重要使命。

而更令他欣慰的,是大学生们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在采访郭伟伟老师时,同学们在观赏老师雕刻时发出感慨:“一刀一刻之间,我们仿佛触摸到了百年前的文明脉搏。郭老师用一生传承一门技艺,正是这种专注赋予了古老技艺新的血液。”曾经大多数人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但当人们体验下来,它其实是活着的智慧。就像雕版印刷,每一刀都是人与历史的对话。

现如今,雕版印刷已被列入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作为雕版印刷的传承人,郭伟伟深感责任重大。此次参加山西大学组织的研修活动,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提升机会。在这里,他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行交流切磋,分享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也学习他人的独特技艺和创新理念。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他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手工技法,实现自我的提升。此次山西大学非遗传承人研修活动,为他的非遗传承之路增添了新的光芒。

郭伟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雕版印刷这门古老技艺,尤其是青年学生。他深知,青年学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未来和希望。他期待能有更多的青年学生像他一样,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培养耐心与专注的品质,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队伍中来。相信在一代一代像郭伟伟这样的传承人的努力下,雕版印刷这一古老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


指尖非遗韵,传统魅力绽新章


图片3.png

图为王军


“技艺是虚无的,因为它藏于匠人之手,匿于茧痕之间;技艺又是永恒的,因为总有一群人矢志不渝,守护其传承。”非遗的赓续离不开各位传承人的世代守护,他们在岁月流沙中淘沥出精神绵延的篇章。

在尘世喧嚣的隐秘之处,有着这样一位非遗传承者和守护者,他来自山西临汾市,他用手中刻刀,于时光深处雕琢出非遗之花。

王军从小接受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对雕版印刷产生了朦胧的好奇。在跟随家中长辈从事一些书籍和年画的印刷、装订工作时,他对雕版印刷的了解也日渐深入。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以及他当时对非遗传承保护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因此许多的雕版印刷的刻板也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遗失,雕版印刷技艺也曾经一度低谷。事情的转机是他在2017年的一次扬州之旅,在扬州博物馆,王军看到了一本关于山西临汾的平水雕版印刷的书籍,他内心大为一震,既然南方人都在关注山西临汾的非遗,那作为山西临汾本地人,更应该承担起非遗传承的责任。于是,王军辞掉了原来的工作,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雕版印刷创作中。怀着对非遗传承的满腔热血,他正式开启了他的非遗传承之路。或许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荆棘密布,坎坷崎岖,但是总是需要有人走下去的,也总是有人会选择这条路。披荆斩棘,踏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轨迹。

作为平水雕版印刷传承人,王军也多次参加山西大学非遗传承研修项目。他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在这里聚集了很多优秀的非遗传承老师,彼此的交流互鉴能够解决一些自己难以突破的瓶颈。而且,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外出考察机会。通过这次机会,非遗传承人能够下到基层去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非遗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展览品,它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非遗传承人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去学习、研究、创新,从而获得提高,创造出一些老百姓需要的、时代需要的东西。王军总是格外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希望用自己所学去帮助非遗传承之路走得更远。

在山西大学“年画中国”作品展上,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与历史中走来的雕版印刷相遇,他们深深体会到:“雕版印刷不再只是非遗名录上的符号,而是流动在时代脉搏里的文化基因。真正的传承不是远距离地欣赏,而是在学习与实践中接续文化血脉。”

传承不离古,创新不离宗。面对现实非遗传承的困境,王军提出应该尚古而不一味地遵古,应结合现代市场所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雕版印刷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鉴古思今,面向未来,才能带领非遗走得更远更好。

万里碟躞,路远迢迢,非遗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续传承。忆往昔,培风图南,行远自迩,非遗绽放万斛光芒。立当下,朝阳烨烨,光华骀荡,吾辈勇担复兴使命。


年画述光阴,一雕一刻总关情


图片4.png

图为石庆英、王林


在2017年的五月,石庆英和王林夫妇成立了老四年画铺。石庆英,艺名老四,是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退休职工。夫妇二人利用节假日到全国各年画产地走访传承人,收集木版年画。

作为少有的夫妻传承人,他们二人与木版年画的缘分也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王林的父亲是一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一家人经常做一些手工艺品,夫妻二人有共同的爱好,退休之后一起走上了传承木版年画的道路。

石庆英在家中姐妹六人中排行第四,微信名叫读者老四,对外以老四自居。成立老四年画铺时,石庆英一是想让大众知道老四到底想做什么,二是想让大众去关注木版年画,这也是她的初心。当时不少同事都劝石庆英改个更典雅的名字,但她认为木版年画不该是个让人觉得望而生畏的事物,这样接地气的名称也受到了许多研究年画的专家的认可。

每一次雕刻、每一次创作都能给这对夫妻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成就。传承榆次年画是一件极具成就感的事。从不被理解到后来他人的赞扬,榆次年画的身影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成就感让他们信心十足地一直走下去,点点涟漪激起他们前行的底气。

夫妻二人十多年来一直在各个学校和机构之间传承木版年画,如参与山西大学非遗研培班、到晋中博物馆教孩子们制作木版年画等等。当谈论到参加山西大学非遗研培班时的故事,石庆英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她一直在为木版年画注入青春力量,从未停止。让青少年去传播、去推广、去学习年画里的这些寓意,这对于夫妻二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并且有意义的事。

同学们在采访石庆英后感慨:“在深入了解石老师与王老师为传承这门古老技艺所倾注的无数心血——那些不辞辛劳地奔波、夜以继日地钻研以及始终如一的坚守后,我深受触动。他们以实际行动为我揭开了传统文化神秘而迷人的面纱,让我领略到其深邃内涵与独特魅力。”

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驻足了解并喜欢木版年画、愿意购买一幅木版年画来装饰家居或者馈赠亲朋。夫妻二人表示他们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艺和应用创作思维,不断制作出人们喜欢的优质作品,将木版年画真正地活态传承下去。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木版年画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我们的文化之路。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光芒,照亮世界,温暖人心。


图片5.png

图为山西大学“年画中国”作品展


非遗是流淌在时光深处的古老歌谣,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无限向往;非遗是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教会人们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非遗研培班让传承与创新在山西大学的校园里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更给了年轻人灵感的源泉,让他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守护传统,创造未来。

责编 | 蓝   匀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