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处
陈名,电力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目前担任山西大学电力与建筑学院多个专业的硕士导师和新能源方向学科负责人。陈名的故事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科研工作的执着以及对农村发展的深切关怀。
受益于教育 反哺于教育
陈名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16年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自加入党组织以来,他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方针政策,致力于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到基层去、到偏远山村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的号召,前往神池县担任村干部。在这里,他带领乡亲们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农作物种植,探索出了农民脱贫的新路径。经过两年不懈努力,他被神池县政府评为优秀村干部,随后被选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推动多项综合改革项目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陈名还曾担任利民路社区的“第一书记”,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利民路社区成为县内社区建设的新标杆,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推广。
在工作之余,陈名没有放松对学业的要求,工作期间取得了博士学位。考虑到自身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新能源的利用,为了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他决定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并调入山西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上好每一堂课 做好每一项科研
陈名担任教师以来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他讲授的课程包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以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在2023年,他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陈名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项目研究。他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体会到了科研的乐趣。
在指导学生方面,陈名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指导的本科生成功完成了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并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他的19名硕士研究生中,多人获得了省级和校级的表彰与奖励。陈名深知,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陈名在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同样卓有成效。他主持了国家级和省、市级纵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晋中市揭榜挂帅项目等。他的研究涵盖了图案化铋基钙钛矿单晶在光电探测器中的应用、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半透明太阳能电池模组开发、三维无铅钙钛矿单晶X射线探测器中的应用等多个方向。
在科研过程中,陈名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发表了几十篇高水平论文。其中,陈名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2024年7月,他的太阳能驱动的光充电锌离子电池的研究成果在化学类顶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不仅证明了他的科研能力,也为他的研究团队赢得了国际声誉。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名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新能源技术的进步。他曾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并与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用教育点燃学生的未来
作为一名教师,陈名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廉洁从教。他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点燃学生的未来,用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科研,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服务国家,助力社会发展,也始终身体力行地为学生做榜样,教育学生做知行合一的奋斗者。
在教学方面,陈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实验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陈名还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他引入了在线课程和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更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他还组织了多次学生科研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
在教学科研之余,陈名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他曾多次参加科普讲座和公益讲座,向社会公众普及新能源技术和科学知识。他还参与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专家,陈名还担任了多个专业学会和协会的职务,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陈名也很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鼓励他们观察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大胆想象、大胆动手,做好新能源科普,为改善点滴生活而努力。
陈名视教育和科研为一生的事业。未来的他坚定、坚韧,坚信,只要不断努力,不懈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坚信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谱写一曲动人的“人民教师”乐章。他将一如既往地探索新的科研方向,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中去,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和科研人员,为国家的“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 | 瑄 瑄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