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邀您走进山大课堂一“碳”究竟: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政策与实践

2024-09-13 信息来源:宣传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字:尹丽

走进山西大学的教室,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其中,一个话题引起了许多听众的兴趣:“近期众多明星云集太原,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唱会,哪位明星的演唱会碳足迹更高呢?”这并非普通的闲谈,而是校本通识课“一‘碳’究竟: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政策与实践”的结课汇报现场,来自法学、自动化与软件、环境与资源、经济与管理等学院的14支队伍正同台竞技。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自信满满地展示着对双碳前沿问题的观察、理解和思考,他们的报告主题涉及能源转型、氢能、储能、碳排放统计核算、碳市场、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欧盟碳关税、碳汇、碳中和技术等多个领域。授课教师丛建辉教授及专门邀请来的研究生评委们端坐前排,认真聆听着每一份汇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着成果,不时为同学们的表现感到惊喜。



“双碳”目标自2020年提出以来,国内碳中和人才的紧缺程度就备受关注。根据有关统计,中国急需的“双碳”人才规模在55万-100万名左右,而目前的相关从业者仅为10万名左右,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教育部2021年、2022年先后发布《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培养双碳类人才,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山西省教育厅也提出“支持高校围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等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山西大学紧跟国家政策步伐,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双碳"领域专业人才,在双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开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布局。2023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省级特色示范学院—山西大学碳达峰碳中和学院获评成立,同时一批特色课程相继开设,而这门课程——“一‘碳’究竟: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政策与实践”,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将多学科思维有机融合,引导不同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双碳"基础理论、核心政策与实践前沿,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科学的方法和创新意识,锻炼思考能力。


教研深度融合    教改成果支撑

在山西大学这片学术沃土上,这门"双碳"课程的内容并不是“拿来主义”,而是由大量前期研究作为支撑的,是教研深度融合的产物。课程负责人丛建辉教授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也是山西大学首批“文瀛青年学者”,三个省部级高端智库“双碳”目标与政策研究方向负责人、山西大学理论经济学科“数智化绿色低碳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负责人。整个课程团队还有多位从事双碳研究的资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以确保课程内容跟得上时代发展。

多年来,丛建辉教授及研究团队在碳排放统计核算、区域碳中和战略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评估等领域有丰富的研究积累。近3年,在“双碳”研究领域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世界银行国际合作、国家统计局委托课题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纵向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人民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团队在双碳领域的不懈探索和丰硕成果的累积,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未命名.jpg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丛建辉教授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近年来主持了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和省级“双碳”教改项目3项、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项。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丛建辉就如何向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本科生讲授双碳通识知识形成了系统性方案,并迅速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丰富教学内容    深化学科交融

“一‘碳’究竟: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政策与实践”课程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将经济、环境、能源、法律、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思维有机融合,实现了跨专业能力整合,以及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的深度融合,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双碳领域系列研究前沿的进展相契合。课程内容的设置紧密围绕"双碳"目标,构建了集文科、理科和工科于一体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涵盖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气候治理、碳排放统计核算、碳中和技术与路径、碳排放权交易与CCER、气候金融等主要内容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公正转型、资源型地区转型路径等动态研究前沿专题。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科学认知全球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治理与中国应对,普及碳中和交叉学科知识和不同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丛建辉教授特别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不仅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之举,更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的关键一步。这将激励学生从个人和社会层面,积极倡导和实践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未来人才。


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多层次课堂

丛建辉教授认为:“教学工作不只是在课堂完成,而是贯穿在课堂内外、研究基地、政府决策机构、学术会议和乡间田野。”丛建辉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形成“12345”教学模式,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推进实施“三维一体”的多层次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是“第一课堂”,以知识讲授和案例研究为主,课程围绕双碳政策、碳市场、碳关税、绿色金融等11个专题为学生们讲授双碳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接下来是“第二课堂”,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理念,旨在为学生们创造外出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的机会,以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在本学期课程上,课程就支持了陈逸桐、聂佳邦、梁艺凯三位同学前往北京参加第八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会议和第十一届全国低碳发展管理学术年会;而“第三课堂”则聚焦于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竞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热情,并锻炼他们参与各类学术竞赛的能力;通过主持的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外出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与不同领域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和讨论,从而拓宽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将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相结合,推动科研有价值、有意义地展开。通过三种课堂的有机融合,有效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综合素质。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山西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丛建辉将课程内容与调研实践相融合。结合山西省资源型地区改革趋势,在资源型地区转型、乡村生态振兴的大背景下,带领学生进行能源转型、碳中和技术应用、光伏扶贫和生态扶贫的实地调研,使学生能亲身参与调查研究,通过交流互动和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碳达峰和碳中和领域的兴趣,在获得第一手课程素材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科学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感悟中国,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


07fe4bc9d7c7492745ace8e7670c070.jpg


在本学期课程上,得知史衍胄同学对演唱会碳足迹感兴趣后,课程主动支持其到演唱会进行调研,最终该同学组建后羿荣耀队以“演唱会产业快速发展对‘双碳’的影响研究”为课题进行结课汇报,并有意以此为题参加最新一期的能源经济学比赛。同时,《黑神话·悟空》游戏爆火后,参加课程的2022级经济学专业欧檬等同学正在组织跨学科团队,准备以“‘天命人’前还有‘终极大BOSS’:气候变化对山西省古建的影响及其数字化传承与适应性保护研究”为题,在山西开展大规模调研,为山西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作出贡献。


79aff4ec878a6e98b88a6a391c8bf4e.png


问题驱动式教学    主动探索前沿与未知

丛建辉教授一直以来将课堂作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为各专业学生普及碳中和的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知识,使得他的课堂充满生机与创意。他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大力推行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提出研究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2022级经济学专业的张梦同学与几位本科生合作,以山西省家庭碳账户构建及减碳激励机制研究为题,立项省级科研训练。

通过模拟竞赛的形式进行课程的结课考试,锻炼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应用、现场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现场表现惊艳,教学效果良好。



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知识财富,而且在思维模式和能力素质上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部分同学在课程支持下前往北京参加了学术研讨会。2021级金融学专业的陈逸桐同学感悟道:“课程中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锻炼了我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未来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极大的助力。”2023级经济学专业的梁艺凯同学在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低碳发展管理学术年会后感悟道:“与众多领域内专家交流过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低碳发展领域的学术氛围和前沿动态,这次参会经历,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洗礼,更是我未来学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启蒙。”



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培养绿色未来人才的号召,丛建辉教授及教学团队正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教学观念和教学机制,致力于建成面向中国重大现实需求的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面向新时代的“国内一流、山西领先”碳中和领域通识课程体系,实现新兴知识学科化和交叉学科课程体系高质量发展目标,从而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丛建辉教授研究团队正为学校探索“双碳”类双学士学位的培养模式进行工作准备,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对于绿色低碳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丛建辉教授感悟道:“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和持续的创新,我们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双碳战略人才与应用性技能人才。”

谈到下一步的课程改革方向,丛建辉教授旨在将“请进来”“走出去”和“用起来”这三个策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请进来”即是邀请业内专家走进课堂,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且将专业的学术研讨会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前沿学术动态和行业知识。同时,丛建辉教授准备将课堂面向社会开放,旨在普及双碳知识,让更广泛的人群参与这一领域的学习和讨论中。 “走出去”即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双碳”相关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这样不仅让学生们直观体验到双碳技术的实际应用,还能加深他们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用起来”指的是课程结束后,丛建辉教授计划引导那些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参与双创比赛、科研竞赛等,继续深化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丛建辉教授提到:“我们将在高端国家级线上平台录制线上课程,使得这些资源能够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有志于了解‘双碳’知识的人士能够更加方便迅捷地接触到相关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双碳教育的普及和研究。”通过这些举措,丛建辉期望构建一个开放、互动且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责编 | 蓝   匀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