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生命科学学院梁振教授被评为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2022-10-14 信息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近日,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命名表彰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决定》,授予50名同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850名同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梁振教授被评为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梁振在2018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博士毕业,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母校的感恩,他毅然回到山西大学,期望以绵薄之力推动生命学科建设,助力母校更好的发展。

求实创新 潜心科研探索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番坦途。探索生命的未知奥秘,要常怀敬畏之心。”这是梁振十余年科研生涯的心得。多年来,他将细致、严谨、极致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梁振专注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发及农作物精准育种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共4项。在一系列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支持下,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rotocols、Nature Biotechnology、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等领域内主流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性论文17篇,谷歌学术累计引用4600余次。授权国内发明专利4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

“谁无暴风劲雨时,拨开云雾见月明”,多年的付出终于迎来了课题上的突破。梁振首次成功地在小麦中建立了全程无外源DNA的基因组编辑体系,推动了外源DNA整合、脱靶效应等难题的解决。相关工作分别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2篇论文均是高被引论文,并被世界学术组织“F1000Prime”推荐为优秀科研论文。他还受邀为Nature Protocols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相关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被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Plants等国际知名期刊正面引用。著名植物基因组编辑学家Holger Puchta曾发表评论,表示“该成果对消除基因组编辑植物的生物安全性忧虑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了基因组编辑育种迈向实际应用的步伐”。

与此同时,梁振也致力于推动先进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改良方面的应用落地。他率先在玉米中建立了基于TALEN和CRISPR/Cas9的定点突变体系,并在玉米中创制了高产抗旱的优异种质资源,为玉米品种改良提供了优异的育种材料。此外,他还首次在植物中创制了两种新型的正负筛选标记,并基于此开发出外源T-DNA精准剔除技术体系,该技术被证实对于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均有普适性。

脚踏实地 服务地方经济

自参加工作以来,梁振以服务地方农业经济为己任,在深入分析山西农业发展现状与自身科研优势后,他将研究目光锁定在“杂粮”。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然而目前杂粮的系统性研究起步较晚,且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梁振围绕山西农谷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致力于打造一支杂粮基因组编辑团队,深入开展特色杂粮基因组编辑工具开发及精准分子设计育种相关工作。梁振以谷子为研究材料,建立了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多种基因组编辑技术,并在品种改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谷子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的建立,将为其它杂粮精准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撑,从而推动杂粮作物从常规杂交育种到分子设计育种的转变,全面提升特色杂粮的科研和育种水平。

勇于承担 教书立德树人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梁振还承担了多门本硕课程的教学任务。“发表文章只是暂时的,我更希望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热忱、敬畏之心,与严谨、极致的工作态度。”这是梁振对自己研究生导师身份的一种期许。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他及时跟进每个学生的实验进度,当实验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与学生一起寻求解决方案,团队中多名学生在硕士期间顺利发表论文并获评国家奖学金。



作为青年教师,梁振也积极承担着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大一新生班主任,他深入学生生活当中。每个月举办两次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以此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丰富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认知。在疫情封校的情况下,他积极响应学院工作部署安排,以身作则、主动请缨深入防疫一线,驻扎学校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协调物资、核酸扫码等工作,并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他用“上帝的剪刀”来“修剪”植物的基因,是成果丰硕、不断攀登科研高峰的教授;他是亲切和蔼的老师,在专业上、生活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地指导和帮助,以身作则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新闻导航

山大要闻
图片新闻
教学科研
基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