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4 信息来源:教师工作部
现任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授的张民省老师,是一位已经有着整整40年校龄的山大人。他于1981年9月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1985年8月本科毕业留校工作至今,期间曾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1995年担任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4月他转行成为专业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等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管理学》《城市空巢研究》等著作1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2010年5月,应山西大学关工委主任张志敏的邀请,他以在职人员的身份兼职学校关工委的工作,初任副秘书长一职,2019年后又挑起了副主任职务。在这一岗位上,他不仅为参加关工委的老先生们带来了固定的“关心下一代”对象,而且指导了九届本科生开展“关爱老一辈”的服务实践。在张志敏主任的支持下,他亲自创造和培育了山西大学的“双关服务”品牌,曾获山西大学“优秀工作者”“优秀党员”“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山西省教育厅“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不计辛勤一砚寒 创新求实育“双关”
说起山西大学“双关服务”品牌,可以追溯到2012年。这年3月,作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张民省副教授,出于为所带的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找一个专业实习基地的考虑,找到自己曾经的老领导、当时的山西大学关工委主任张志敏教授,提出想组织一个学生关老爱心团体,开展社区服务的想法,这一想法与张志敏“关心下一代”的计划不谋而合。于是,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张民省老师在分析了山西大学离退休人员及青年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后,完成了《基于高校社区建立“双关”服务模式构想》的报告,之后又设计了山西大学“双关”服务模式的运作方式、管理办法等。
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的当天,在山西大学老干部处的协助下,由“山西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直接领导,张民省亲自担任指导教师,包括10名老同志、40名青年大学生的首届“双关”服务协会在山西大学老干部处开始配对运行。这个如今已享誉三晋的“双关”协会,本着把“关心下一代”与“关爱老一辈”融为一体的工作理念,立足高校社区开展“一体双向”的教育和服务活动。九年来,山西大学关工委坚持“双关”服务的做法,实现了老年人为青年人提供人生辅导,青年人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慰藉。截至目前,在张民省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山西大学“双关服务”协会的运作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一代三”、“三敬一”的工作格局。事实证明,山西大学关工委创造的基于高校社区的“双关”服务实践,是因地制宜、适合老少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其不仅有利于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敬老、爱老、助老的校园文化之风以及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而且也为学校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居”创造了条件。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大学校园的特点,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张民省制定的《山西大学“双关”服务工作指南》里,规定了老年人“关心大学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大学生“关爱老年人”的服务主要内容。虽然规定很明确,但必要的讲授仍不可缺。
在组织山西大学“双关服务”协会九年多的时间里,根据学生新老会员不断更替的情况,每学年“招新”之后,张民省都应同学们的邀请,抽出时间专程给新会员讲解“双关”的意义,介绍山西大学“双关”服务发展的背景和特点,告诉大家参加“双关”的工作方法。除了传统的上门服务,为老先生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近年来针对人们日常沟通使用微信等手机APP工具频繁更新和拓展的情况,他鼓励参与“双关服务”的同学积极增加服务内容,发动大家一对一、手把手地教给老同志了解手机最基础的功能,熟悉各种APP的使用方式,跟上时代的潮流。次年的4—6月份,根据学校关工委的工作安排,他面向学生会员要组织一次“双关活动征文”,听取协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交流“双关”工作经验。
张民省教授针对年轻大学生经常提到的“不知道该如何与老先生打交道”的问题,一再教导同学们在与老年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倾听。他强调倾听老同志讲他们“过去的故事”,就是作为“双关”同学必须具有的心理准备和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因为这样做,既能给老同志充分的尊重,又排解了老同志心中的寂寞,同时又使自己无形中从老同志的经历中受益。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5年,在“双关”协会成立三周年的时候,张民省教授把几年来指导山西大学“双关”服务的实践总结了两句话作为协会的宗旨——“有一种养生之道叫关心下一代,有一种成才经历叫关爱老一辈”。这两句话,既是对老同志“晚霞红满天”的写照,也是对大学生“青春须早为”的提醒。这是因为“双关”协会中的老同志大都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满腹的经纶传承给下一代的是“思想上的升华,是心灵上的滋润”;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脚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合理充实的业余生活会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今,这两句话不仅一直印在山西大学“双关”会员的胸牌上,也一直在山西大学关工委的老同志和他们关心的下一代的行动上得以不断丰富。
在关工委的工作中,张民省教授认真负责、不厌其烦,每年都要指导学生完成工作总结并结集成册,为山西大学关工委积累了扎实的工作资料。近年来,他围绕山西大学“双关”服务撰写了十多份材料,这些材料有如《基于高校社区的“双关”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双关”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人口老龄化呼唤社区服务的新发展》等研究论文;有如《打造“一三三三模式”,着力把关工委工作做实做细》《山西大学“双关服务”案例》《抓制度、固品牌、创特色、求深入》等经验总结;有如《情系学府育栋梁》《他为两代人架起了“双关”之桥》《志在育人,播种希望》的会议发言材料;有如《对教育部关工委完善关工委工作的建议》等情况汇报。在山西省教育厅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的相关会议上,他多次代表山西大学介绍相关经验,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作用研讨会”上,他向全国同行介绍自己的研究,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好评。他还指导和推荐“双关协会”同学的文章,有多篇已经在教育部和省级关工委的《关心下一代》上刊登。
十多年来,张民省在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之余,坚持参与学校关工委工作的探索实践,丰富了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形式,提高了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活力。可以说,他在山西大学关工委张志敏主任支持下、在高校社区建立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双向互动的“双关”服务模式,是应对中国老龄化和基于居家养老需要的一种全新实践,实现了“关老”和“关小”双向延伸,达到了“你成才,我快乐”和“您健康,我开心”的双重效果。他探索和总结的这种适合高校特点的关工委工作模式,对全国高校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桃李满园竞芬芳,碧血丹心写未来。”在山西大学“双关”工作十多年来的实践中,张民省教授始终保持着一腔丹心热血,以赤诚之心致力于“双关”品牌建设,丰富着山西大学“双关”实践的经验,不断在立德树人这一征程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