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 信息来源:教务处
石涛,男,汉族,1969年7月生,无党派人士,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省教育厅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晋商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自2003年入职山西大学,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18年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把为党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光荣使命,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新思路,努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新贡献。
寓研于教 教研相长
教以不倦为仁,学以不厌为知,仁知合一,教学相长。任教以来,石涛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为本科生主讲《中国经济史》,为硕士、博士开设《经济学方法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经济通史》《史料学》等多门课程。注重教学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课堂内容,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形成了寓教于乐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喜欢。
良好的课堂效果离不开老师从对授课内容的精心选择到对授课过程的耐心设计。在进行《中国经济史》课程的教学之前,他深知课程难易度是影响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关键,为了配合学生的听课预期,他会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听课预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手写教案和学术界最近的研究进展,改善教学策略,尽可能将枯燥抽象的史实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历史事件,授课时旁征博引,引人入胜。他总是说:“当一个理论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它就已经死了”,因此非常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及时梳理自己的重要看法和收获,然后将其融入日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他在每一节课的讲授中,对史料的分析始终不拘泥于成规,所进行的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也总是视角新颖,往往会让听课学生们发出由衷地惊叹,受益良多。
教研融通对于一名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石涛主要从事农业史、灾害史、商业史方向的研究,在平时以及期末的教学考核中,他会选择引入与自身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问题,比如以《清代道光至宣统粮价表》为基本数据对中国古代粮食市场进行考察,以《四库全书》和清代方志为底本对古代史料进行阅读理解等,通过让学生参与团队性科研活动、教师进行统一点评的方式,同学们不仅可以彼此间相互探讨,还能够发生共性问题一同提升,以研究目标的对应性提升学生成长度。历年来指导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以及课程论文合格率达到100%,2018年,本科学生依据课程论文所撰写的研究报告《清代道光年间山西粮价与市场》成功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新中求实 锐意改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石涛认为这是作为教师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六个字。他锐意改革,让教育教学管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以充满时代气息的理念不断寻找教学发展的突破口。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外首创双创赛应用型金课,鼓励并推动经济与管理学院自发形成的“知行·国贸读书会”“知行·经济学读书会”、双创赛应用型金课向书院制转化。
在《中国经济史》课上,石涛将思政元素和育人体系融入教学大纲,引领学生分析中国经济史发展变迁,提升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在课堂上建立“经济学、历史学双问题导入—给定历史场景—自主策略选择—悖论式评价—考核反馈”的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考核创新上首创三阶段考核法,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工具掌握程度。2021年该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
课堂教学之外,石涛还特别看重学生课外发展。他积极推动将课程教学与双创教育、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育学生发现、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自2007年以来每年指导3-5支学生队伍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定期为学生队伍讲授参赛作品写作方法、主要论点等内容,与同学交流作品写作进度、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等。2007至2019年,连续指导学生团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接连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指导学生团队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言传身教 知行育人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石涛从教十余年里,先后见证了几千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发挥才干、建功立业。
在教学过程中,他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借鉴自己参与马工程教材编写工作的经验,通过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思政元素,着力培养学生爱国热情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他将古代政府救荒的案例与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的应对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国政府治理下国家的美好与强大,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教学实践中,他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认真落实导师责任制,在提升工作水平、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发挥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方面积极采取创新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提议并推动融历史学、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物流为一体的“晋商风云”大型虚拟仿真项目,现已完成一阶段目标。他深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仅有教学育人的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在教学实践中躬身实现自己的价值。近年来,以晋商研究为主体,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积极加强与工商管理、历史学、影视文学等学科的合作,录制大型文化节目《晋商那些事儿》,在黄河电视台播出,宣扬晋商精神,助力重塑山西诚信、开放新形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承担国家发改委、省政府、各地市政府部门项目,提供政策建议,参与山西改革创新大讨论,成果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山西日报报道,并且将这一思想反映到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过程中。近年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直面中国经济重大转型问题,立足山西经济发展需求,提出准支出性贫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等中国特色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术体系、建设地方特色浓郁、学术优势显著的科研培养体系添砖加瓦。